病案1
46歲男性患者,主訴3天前開始出現頭暈,視物旋轉,伴有惡心嘔吐,無法行走,每次持續數秒至1分鐘左右,發作時跟體位相關,翻身轉頭時誘發。“天旋地轉,惡心難受,行走不穩”這是患者最難受的癥狀。當地醫院給予活血化淤及對癥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2016年11月2就診我院神經內科,接診醫生根據患者主訴及查體,診斷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耳石癥),當即給予手法復位治療,復位后患者眩暈癥狀立即消失,當初會誘發眩暈的位置再怎么動也沒有出現眩暈了,患者連連稱贊醫術的神奇。
病案2
一位當地78歲老年女性,一天起床時突覺頭暈,也是視物旋轉,持續時間小于1分鐘,后每次躺位至站立位時均發作眩暈,2天后患者就診我科,經初步檢查,診斷為良性位置性眩暈(耳石癥),給予手法復位治療后好轉。
眩暈性疾病是一類多發病、常見病、又是疑難病癥,其病因涉及多個學科,良性位置性眩暈(耳石癥)占所有眩暈患者的絕大部分,掌握好此病的發作特點,正確診斷后,給予相應的手法復位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
典型的耳石癥發作是由患者相對于重力方向改變頭位(如起床,躺下、翻身、低頭或抬頭)所誘發的、突然出現的短暫性眩暈(通常持續時間不超過1分鐘)。其他癥狀可包括惡心、嘔吐等自主神經癥狀,頭暈、頭重腳輕、漂浮感、平衡不穩感以及振動幻視等。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公認的機制為耳石脫落所致。診斷耳石癥,除了有以上典型癥狀之外,還需排除前庭性偏頭痛、前庭陣發癥、中樞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迷路炎、上半規管裂綜合征、后循環缺血、體位性低血壓、心理精神源性眩暈等。故建議專科就診,避免延誤診治。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終生患病率約2.4%,是可治性的疾病,可以通過手法復位來治療。根據臨床癥狀、查體及相關輔助檢查確定哪個半規管的耳石脫落,選擇不同 的手法復位方法:后半規管耳石癥,建議首先Epley法,其他還有Semont法等,水平半規管耳石癥,可采用Barbecue法以及Gufoni,前半規管耳石癥,可采用Yacovino法等。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位置性眩暈都是耳石癥。眩暈的病因復雜,臨床上較常見的如腦梗、顱內腫瘤還有偏頭痛、感染,等等,這些疾病需要進行相關的檢查,仔細鑒別后,方可診斷。
特別提醒:眩暈患者在癥狀發作期需要家屬的陪護,防止摔倒意外發生。
來源: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