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學習對仗中的流水對。
流水對又名串對,和一般的對仗不同。一般的對仗,上下兩句各自表達一個意思,能夠各自獨立成文,兩句之間互不依存,是并列的關系,如網絡聯“掬來溪月同茶煮,留住山云共榻眠。”掬月烹茶,留云同榻,說的是生活中的兩個細節,表明閑適的山居狀態。兩者各自成句,無依存關系。
“流水對”就不同了,從內容上看,是一個意思由上下兩句連貫起來才表達清楚的;從語法角度看,上下兩句或者就是一個單句(一個單句拆成形式上的兩句),或者是一個復句中的兩個分句,或者是一個問題的問答兩部分。上下兩句在表意的流程中構成對仗,是流動中的對仗。它能夠克服一般對仗的呆板、凝滯,具有生動、流轉的特征。
這個現象其實有點像律詩的尾聯,和絕句的轉合。都是由兩個分句來完成一個完整的意思。那么練習好流水對,對于提高律詩對仗的靈動性是很有幫助的。像杜甫就是流水對的高手,他的詩里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當然了,并不是說,流水對就是高于其他對。
一般來說,流水對使用的時候,很少單獨出現的。有的是和借對一起出現,或者是和寬對一起出現,或者是和當句對一起出現。
通俗的說,流水對就是把一個意思分成兩句來表達。出句對句是一個整體,缺一句則意思不完整。像水流一樣,順流而下,不能中斷,不可顛倒。
一般講,正對、反對的聯語,都可以長,流水對的聯語,通常較短,所以網絡應對 意境聯中用的比較多。
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借鑒杜甫流水對研究的說法,大致可以把流水對分成三種形式:單句式,復句式和問答式。
一、單句式
就是把一個單句拆成兩半,讓這兩半相對應的詞詞性相同,關鍵位置的聲調則對應相反。其實就是把一句話分兩句說完。不管是拆賓語也好,拆謂語也好,如果對句子語法成分蒙眷的話,直接看句子結構。總之,就是上下聯各說半截話。主要有三種拆法:
(一)把賓語拆開,使之分屬于出句和對句。這樣上下聯又會呈現三種情況:
(1)上下聯呈動賓結構:
一般在五言句中,上下聯是動賓結構,然后在句子的前面加上關聯詞,把上下聯串聯起來。如:
猶|聞蜀父老,
不|忘舜謳歌。(《懷錦水居止》)
原句為“蜀父老不忘舜謳歌”,句前省略了主語我。作者把賓語拆開,把“蜀父老”分到出句上,把“不忘舜謳歌”作為對句,使出句與對句詞性對應相同。出句與對句既對仗穩妥,又在意思上連成一脈,如同流水沒有間隔。
又如: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月夜》)
原句為“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把賓語拆開,把主語“小兒女” 分到出句上,剩余部分“未解憶長安”作為對句。“未解憶長安”是動賓結構。
又如七字句:
請看石上藤蘿月,
已映洲前蘆荻花。(《秋興八首》其二)
“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是“請看”的賓語,把賓語拆開,把賓語的主語部分“石上藤蘿月”留給出句,把剩余部分“已映洲前蘆荻花”作為對句。“已映洲前蘆荻花”是動賓結構。
又如:
遠聞房太尉,
歸葬陸渾山。(《承聞故房相公靈櫬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二首》其一)
合句為: “房太尉歸葬陸渾山”。把主語“房太尉”留給出句,把剩余的部分“歸葬陸渾山”作為對句。那么,這一聯的出句為動賓結構,對句為動補結構。遠聞、歸葬,一偏正,一動補,倒也對的天衣無縫。
再如:誰憐一片影,
相失萬重云?”(《孤雁》)
以上例句,注意名詞部分各種變化。
(2)上下聯呈狀語+動賓結構:
上下聯前面是狀語,后面是動賓結構。如:
喪亂聞吾弟,
饑寒傍濟州。”(《得家書》)
杜甫諸弟在戰亂中離散,此詩寫在得弟書信之后。“喪亂”“饑寒”都是描摹現狀的。合句為:吾弟饑寒傍濟州。兩句意謂:于喪亂之中,得知吾弟尚在,他正饑寒交迫地生活在濟州。作者在“吾弟”前加上形容詞動詞,和剩下的部分相對。
(二)把單句從中拆開,把主語部分作為出句,把謂語(或不出現謂語)和謂語后面的成分作為對句,以構成相互對仗的形式 。這樣的對仗也能造成語意的連貫而下。杜詩中有幾例是屬于這樣的“流水對”。
(1)上下聯呈 方位+動賓。
如:
海內知名士,
云端各異方。(《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使參三十韻》)
句子的大意是說:高適、岑參這樣的名士,如今已散落天涯。表達了對高、岑遭貶的惋惜。“海內、 云端”皆大范圍方位詞,后面跟動賓式詞語。對仗穩妥。
(2)上下聯呈 主+主謂式。中間沒有動詞,如:
今日江南老,
他時渭北童。(《社日》)
江南為杜甫晚年客居之地,渭北代指杜甫少年所在之處。有垂老懷舊之意。“今日”對“他時”,“江南”對“渭北”
“老”對“童”,對仗非常工整。
(2)上下聯呈 主+主謂式。中間沒有動詞,如:
今日江南老,
他時渭北童。(《社日》)
江南為杜甫晚年客居之地,渭北代指杜甫少年所在之處。有垂老懷舊之意。“今日”對“他時”,“江南”對“渭北”
“老”對“童”,對仗非常工整。
(三)把單句謂語的修飾成分(一般多為時間狀語)拆出,讓它作為出句,而把單句的主謂賓部分作為對句。杜詩中不乏這樣的“流水對”,一般呈現的是
動賓,動+動賓,句首有虛詞。例如:
自從收帝里,
誰復總戎機?(《遣憤》)
“收帝里”,指廣德元年十月,郭子儀驅逐吐蕃收復長安;京都收復以后,代宗卻讓宦官魚朝恩總領禁軍,與其父肅宗信任宦官同出一轍,故杜甫憤嘆。“自”字在本句的表義上是介詞,但是因為它有代詞(自己)的意義,故此處借用,與“誰”字構成對仗,這種對仗稱為“借義對”。從語法角度看,“自從收帝里”是“誰復總戎機”的狀語,但上下兩句又構成了對仗。“收帝里”對“總戎機”,總,這里有動詞意義,是總領的意思。
又如:
自罷千秋節,
頻傷八月來。”(《千秋節有感三首》其一)
“千秋節”指玄宗生日,在八月初五日,玄宗去世,此節遂罷。
這兩個例子,出句均以“自”字開頭,“自”的詞性均為介詞,除“ 自從收帝里”借為代詞與“誰”相對以外,其它(含未錄入)都是以介詞對副詞。可見,在唐人的心目中,由于介詞和副詞都是虛詞,是可以自由相對的。
二、復句式
復句式是最常見的流水對形式,作為復句的兩個分句——出句與對句,有各種各樣的語法關系。如我們曾經在第七講《對聯上下聯的邏輯關系》里講過的,有:順承,因果,遞進,假設,轉折,選擇,條件,目的等。這些邏輯關系大多都是通過相關的關聯詞或副詞來體現的,即使少數的沒有關聯詞或副詞的標志,我們也可以根據其內容加以辨別。
(一)順承關系
出句與對句按時間、或空間、或邏輯事理上的順序,寫出連續的行為或相關的情況,給人以流動的、順暢的感受。有:一…就…,即…便…,首先…然后…等關聯詞。
這種對仗與一般的并列(或稱并舉)式的對仗(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有所不同,這種對仗上下兩句是有序的,是不能換位的;而對舉式的對仗是無序的,位置是可以顛倒的。舉例如下:
(1)上下聯為時間順承:
[例1]:幾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窮。(《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
---此為時間上的順承。
[例2] :壯年學書劍,他日委泥沙。(《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其四)
---“壯年”,指杜甫青年時期,有他早年的詩《夜宴左氏莊》“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為證。此聯寫今昔之感,是時間上的順承。
( 2 )上下為空間順承:
[ 例 1] :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送張十二參軍赴蜀因呈楊五侍御》)
---張十二赴蜀地,從行程路線上說,是先經秦,后入蜀。此為空間上的順承。
[ 例 2] :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放船》)
---兩句寫江上放船順流而下,目接岸上風物的變動情狀。是空間上的順承。
從生活實際來看,事物發生的時間流程與空間流程每每是兼而有之的。所以上述詩例也往往是言時間順承而暗含空間順承,言空間順承而暗含時間順承。如: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登岳陽樓》)
醉飲長沙酒,曉行湘水春。(《發潭州》)皆是。
( 3 )上下聯為邏輯事理之順承:
[ 例 1] :朝野歡娛后,乾坤震蕩中。(《寄賀蘭銑》)
---“乾坤震蕩”,指安史之亂爆發。杜甫一直認為,是朝野耽于安樂,生活腐化,導致了安史之亂的巨大災難。此聯為 邏輯事理之順承。
[ 例 2] :萬事已黃發,殘生隨白鷗。(《去蜀》)
---“黃發”,極言身體衰老。國事、家事雖多,怎奈自身已經極度衰老,無力應酬,所以殘年只得隨同白鷗而四處漂泊。此為邏輯事理上的順承。
二)因果關系
這種對仗,出句寫出心理、行為或事態產生的原因,對句寫出心理、行為或事態本身。
( 1 )屬于事態方面的因果關系:
[ 例 1]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不受暑”是說沒有暑氣侵入。兩句意謂:由于竹林里無比清爽,致使交流的河水徒然涌波送涼。
[ 例 2] :兵戈猶在眼,儒術豈謀身?(《獨酌成詩》)
---戰亂年月,朝廷重用的是武人,故儒者謀身無術。
( 2 )屬于行為方面的因果關系:
[ 例 1] :無錢居帝里,盡室在邊疆。(《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guó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
---按:“邊疆”,指秦州,此時杜甫全家客居秦州。
[ 例 2] :長為萬里客,有愧百年身。(《中夜》)
---此聯意謂:因長期為客而感愧平生虛度。
( 3 )屬于心理方面的因果關系:
[ 例 1] :不才名位晚,敢恨省郎遲?
(《夔府抒懷四十韻》)
---“省郎”,指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 52 歲才得到這個官職。因為“不才”,所以不“恨”。
[ 例 2] :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九日五首》其一)
---“竹葉”,意義上為酒名,又借其植物學上的意義與“菊花”構成借對。又,此聯前句說的是原因(身體多病,與酒無緣),后句是推論的結果(菊花不必再開,開也無心欣賞),是牢騷話。
(三)遞進關系
這種對仗,對句表述的意思比出句推進一層,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常有:雖然…但是…,不僅…而且…,不但…還…等關聯詞。如杜詩:
[例 1] :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搗衣》)
---詩寫思婦之苦,出句寫肌膚之苦,對句寫心靈之苦,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 例 2]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卜居》)
---詩寫隱逸之趣。草堂在成都西郊,既少塵事煩擾,更有澄江可賞。
(四)假設關系
這種對仗,出句提出一種假設,對句寫出結果。如:
[ 例 1] “不成誅執法,焉得變危機?”(《傷春五首》其三)
---“執法”,借指宦官程元振,程扣押情報,致使吐蕃攻陷長安。杜甫主張殺之。此聯意謂:如果不能殺掉程元振,那么國家的危機如何轉變?
[ 例 2] :縱有千年鐵門檻,
終須一個土饅頭。
其意你縱有千年不壞的鐵門檻,但最終的歸宿仍然是一座墳!
(五)轉折關系
這種對仗,對句沒有順著出句的意思去說,而是發生了逆轉,這一點與上述諸種對仗有所不同,但是對句與出句仍然是“流水”的關系,只不過是“順流”與“逆流”的區別罷了。
一般有盡管…可是…,雖然…但是…等關聯詞。如:
[ 例 1] :蟻浮仍臘味,鷗泛已春聲。(《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簡院內諸公》)
---“蟻浮”,指酒面上漂浮的細沫,是未經過濾的濁酒;又,古時臘月釀酒,故有“臘味”之說。此聯意謂:雖說濁酒仍然保持著臘月的味道,而水上的鷗鳥已然發出春天的聲音。
[ 例 2] :藥裹關心詩總廢,
花枝照眼句還成。(《酬郭十五判官》)
---“藥裹”,即藥囊。杜甫多病,故關心藥物,耽擱作詩,然而每見佳景,仍有詩句寫成。
[例3]:折梅未就一身雪 [那樹梅花]
落馬依然兩袖風 [遙望]
---未折到梅花,卻搖落了滿身花瓣,總有一身香可醉人。而從馬上跌落,所得的依然是兩袖涼風,別無長物。
(六)選擇關系
這種對聯有三種情形:二選一的、兩不選的和兩皆選的。如章太炎題新安千唐志齋聯:
寧與鳳凰比翼,
不隨雞鶩爭鳴。
單看“與鳳凰比翼,隨雞鶩爭鳴”,這是一副反對。但是,上聯前加一“寧”字,下聯前加一“不”字,有了明確的選擇標志,就應該把它看作選擇關系的流水對。
又如:
不教一字折風骨 [識字清風]
總以三思鑒品行 [無為而為]
寧肯此生留白紙(冷族)
不教世俗染初心
(七)條件關系
這種對聯有兩種情形:一是“只有…如何,才會…如何”,另一是“只要…如何,就會…如何”。如宋·方岳《酬諸丈》詩:
但得梅花容著語,
無煩桃葉為開尊。
只要有梅花容我共語,就不勞桃葉為我開樽了。桃葉:晉王獻之愛妾,此處指女子。
又如網絡聯:
眼前無俗障,
筆底有奇峰。
因為要寫出或畫出“奇峰”,還需要別的條件配合,比如高超的技巧等。所以此聯僅能理解為“只有眼前無俗障,才會筆底有奇峰。”
八)目的關系
這種對聯總是半聯表行為,半聯表目的,意思是為某種目的而有某種行為,或進行某種行為達到某種目的。這就自然形成了上半聯表目的,下半聯表行為,或者倒過來上半聯表行為,下半聯表目的。
目的關系的對聯,用了“愿、欲”等字眼,較易識別(例如:愿逢千日醉,得緩百年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缺乏這種標志的,就要根據內容去確定。
如:
拋萬千言于世外,
留一二句在人間。(網上對聯)
---首聯的前半表行為,后半表目的;“留”字泄露了目的何在。
又如:
直上青云觀海岳 [儒夫子]
信將巨筆寫春秋 [簡直]
此聯氣勢恢宏,出句俯視山河,對句表達目的。
關于上下聯的各種關系就不多說了,詳細的,大家不妨找出第七講來看。
由上例我們可以看出流水對有帶關聯詞的,有不帶關聯詞的。帶關聯詞的流水對有一定的規律,比較好掌握,我們只要用好關聯詞,已成功一半。
還有些是不帶關聯詞的,大多是五言,一般處理好上下聯的關系,將上下聯的聯意巧妙的連接起來,對好流水對也不是問題。
無關聯詞的流水對也一樣分為:遞進關系、承接關系、因果關系、假設關系、條件關系等這些對法。如白居易的: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利用因果關系,將句意連接起來省去關聯詞,有天然妙成的藝術效果。
三、問答式
無論是近體詩中還是對聯中都常見這種一問一答的對仗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問答式的對仗關系,我們要依據具體語意來判斷。實際創作中,我們在語意上即可以以問對問烘托主題,也可以轉向言情。因此正對、反對、流水對中都包括這種問句的形式。當然有問有答的對句,通常都符合流水形式的對仗特點。
如:
九度攪和誰用法;
四邊窺摘自攀枝。(唐.方干 )
“自”對“誰”即是上問下答的形式。
又如:
雄關百二誰為最?
要路三千此并名。
又如純風景句子:掛雨庭松青蔭瓦【棄棄】
---找到關鍵,帶雨的庭松。“松蔭瓦”了會如何?接這個意思。這么思考,出來的一定是流水對。
這是我個人對流水對的點看法,由于天熱,打字粘屏,講義有些偷懶,以后有機會再說吧。
總之,流水對是一句話分兩句來說,上下意義完整,不可拆分。并無神秘之處,我們應該客觀的對待,不薄于此,亦不非其他。要想學以至用,還是要在實用聯上下功夫,多讀古書,多積累。亦不可生搬硬湊,對字寬的沒譜,還美其名曰:此流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