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人患病絕非一日之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黃帝內經》中用“五勞”告誡世人任何事都要有度,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什么是“五勞”。
“久臥傷氣”是指人如果長期躺臥而不運動,體內的氣脈就運行不起來,就會傷及肺氣。
想必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周末一覺睡到中午,此時你會發現,頭昏腦脹,全身沒勁。
殊不知這就是久臥傷氣的真實體現。
“久視傷血”是指如果一個人長時間用眼,不但會使視力下降,還會導致人體'血'的損傷。
因為肝主血,人的視力有賴于肝氣疏泄和肝血滋養,故有'肝開竅于目'的說法。
所以眼睛過度勞累會損傷肝臟,進而影響血的調節。
“久坐傷肉”,其實傷的是脾。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人,喜歡坐著,很少起來走走,非常懶,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這樣的人其實脾濕已經非常嚴重了。
由于不愛運動,脾的運化功能非常差,才會出現這種狀況。
“久立傷骨”,其實傷的是腎,因為腎主骨。
如果老站著的話,就會傷腎,腰部、腿部就會出現問題,當老師的朋友對此深有體會。
“久行傷筋”,其實傷的是肝,因為肝主筋。
過分勞累和運動就會傷及肝臟,肝臟就會出現問題。
上述5種“勞累”,你占了幾樣?正所謂,過猶不及,生命在于運動。
1、運動要適度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提出“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
使人體氣機通暢,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活動旺盛的運動,可以保持身心健康,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靶蝿诙痪搿笔呛侠韯趧踊蜻\動的標準。
2、動靜結合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形體與精神的整體調攝,提倡形神共養,動以養形,靜以養神。
《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只有動靜結合才能做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動以養形”是指通過運動提高人體免疫力。“靜以養神”就是保持心情的寧靜、專一,使臟腑之氣機協調,真氣充沛,就能精神健旺。
3、四時有別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p>
人與天地相應,所以要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條件進行不同的運動,才能讓身體與天候節氣相適應。
4、骨正筋柔
《素問·生氣通天論》:“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p>
骨正筋柔,強調了身體姿勢要端正,要柔韌靈活。
除了調和飲食,在運動過程中,練習的動作準確,能有效調節相應的肌肉筋骨,使在其間的氣血能順利運行,起到內濡外固的作用。
關于養生,中醫經典巨著《黃帝內經》中早已道出了人體的奧秘,從古至今,幾乎所有的中醫學者、養生愛好者,都會細細研讀這本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盡終其天年。”
相傳在上古時候,有葛天氏之民,人人都能活到百歲。
老人們鶴發童顏,充分享受上天賜予的壽命。
真正讀懂這本書的人,都越活越年輕~
黃帝可算是醫門始祖,他洞察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的問題。
整本書的內容,屬于問答式、對話體著作,大都是黃帝與大臣之間的問答,一般是以黃帝提問大臣回答的方式進行。
而這些大臣中,就包括黃帝的6個掌管醫藥的大臣,如岐伯、伯高、雷公等,而岐伯更是被黃帝拜為天師。
也就是說《黃帝內經》里都是古代醫師的治病心得精華。
但是想要隨隨便便參透《黃帝內經》還有一定的難度,古代人的話語都是言簡意賅,內里隱藏著大道理,從古至今,有著不計其數的醫學家、養生家,都把《黃帝內經》作為必修課。
想要真正看透看明白《黃帝內經》,小編推薦大家收聽《跟張樹劍教授讀黃帝內經》這門課。
由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一拆開講解,有趣而且易懂,不用再搬著字典查詢每個字的意思就能輕松明白。
通過張樹劍教授解讀的《黃帝內經》可以學到包括食療、12時辰養生和個人體質調理等方法,許多人的身體都變得越來越健康。
也就是,1堂《跟張樹劍教授讀黃帝內經》相當于其他3門課程含量的總和 !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張樹劍教授把所有晦澀難懂的陰陽、八卦、經絡等等,用現代的方式表現出來,搭配一看就懂的圖解,讓注重養生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要怎么操作。
比如這個四季養生法,12時辰作息法,5種地域理療法,帶你收獲一個整體的養生觀!
原書中難懂的知識點,在這里都輕松化解,搭配有趣的圖解,不管什么年齡都可以看懂。
1、醫學從業者、愛好者
2、對中醫養生感興趣的人
3、注重養生的各個年齡段的人
4、關心家人健康,想要獲取專業知識的人
養生其實并不難,老祖宗研究出來的各種方法都值得一試,想要真正讀懂《黃帝內經》,需要跟著專業的人學最專業的知識,結合現代的中醫理念,更好地為自身的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