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麻:你如果愛我,你就應該……
這是我目睹的故事尾聲,剛剛從朋友家里出來:回顧充滿硝煙和12歲兒子的互動過程。這是他們常用的方法和結尾,于是彼此不語,于是只要一做作業媽媽就炸毛兒子就委屈,于是作業效率很低,正確率持續下降,于是,他們的親子關系漸行漸遠……
不會共情的關系,互相傷害!
常以愛的名義綁架的人,其實是缺乏同理心?!肮病痹谟谕粋€頻道,“情”情緒 心情。如果這兩點難以統一,這份關系就不美好,孩子會和我們漸行漸遠。作為媽媽的我,在陪伴兩個孩子成長的路上感觸良多!
媽媽渴望自己的孩子聽話,理解自己的用心良苦,而孩子覺得自己也在不斷的努力,怎么還沒能達到你的要求!媽媽應該理解他的心意。最后,他們都對彼此感到無比的失望,既因為不被理解而痛苦,又堅持用自己的理解去否定對方。常常這份親子關系陷入一個僵化模式中,執意用自己認為的方式去要求和埋怨對方。于是出現了故事開頭的一幕……
孩子常常不被理解和尊重時,會生悶氣,會在同學關系里找一個出口以達到平衡;或者等待媽媽的后悔來哄自己開心,自己又成為游戲的主導者。而后悔的媽媽勢必來討好孩子,要什么給什么不斷的滿足……縱容和溺愛,只能下一次的互動更梗更變本加厲。
不如,尊重孩子,告訴他計劃的價值和意義,不如讓他因拖延而未完成被老師罰,我們再協助他總結。剩余的時間,我們陪伴一起快樂玩?;蛘唛喿x吧
我們在12年對于情緒的認知 運作機制的了解以及如何使用情緒地圖來讓自己和他人的關系中更美好的方式方法,大量的親子關系的研究表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想法不被理解時,并且被家長強加修正時,長大后就會把這種壓抑的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只有我們養育孩子的時候常常共情,能理解他們,多互動為什么,多多同理他們的情緒并加以引導,講講自己成長的故事等,這樣的親子關系才能教會孩子們:既能看到自己也能看到他人,不會承受過重的關系壓力(如開頭篇),也不會把所有的矛盾都看作是他人的問題,自然換來和諧美好的關系。我們也會在陪伴中自我成長!
那么如何做呢?
1,先開始同理自己。每次在陪伴中發現自己的情緒有炸毛的時候,深呼吸幾次讓自己平息。不用很多的設定應該去約束自己。
2,承受一定的焦慮。我特別欣賞一句話:陪伴打開的是孩子的心靈,而通過他,我接納了整個現實世界。我們做媽媽后,一定會產生諸多焦慮,會面臨許多的忐忑不安。這種焦慮是每個家長想回避的,卻往往回避不了的。那就采用媗姊樂園研發的“一分鐘平衡呼吸法”讓自己先平衡平和起來吧??
3,家長具備自我成長的意識。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希望改善親子關系,但更多人只是想要尋求滿足。在媗姊姐姐的親子陪伴中,通過N多的故事,收獲頗豐。孩子們時常是我很好的老師!他們會用簡單又直接的語言讓我突然頓悟;也會經常逗我哈哈大笑當然也有不愉快的時候,那就冷靜一下,先彼此道歉?♀?處理好情緒再回顧總結。我們總是很愉快的化解矛盾,又陪伴彼此成長。經常和他們一起嗨??
總之,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的親子關系變得更好!實在不行,靜下來回顧自己小時候有多調皮和討厭,現在的你不也非常卓越嗎!
做一個能共情孩子的家長,你會驚訝的發現:孩子真的可以是我們的老師;你也一定會發現在這樣的陪伴下,自己成長的越來越美好,孩子越來越幸福哦!
祝福大家擁有這樣的能力
本文屬于作者原創,需轉載請聯系作者本人
汪靜妤(媗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