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效德, 蘇鳳芹, 董傳海
【關鍵詞】 頸椎病
關鍵詞:頸椎病;穴位注射
頸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見病。筆者運用頸部華佗夾脊穴藥物注射法治療86例,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6例,男24例,女45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32歲;病程最長16年,最短6個月;主要癥狀為頭暈、頸項、肩背和上肢疼痛、頸部僵硬,可觸到條索狀硬結或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或有麻木感。頸椎X光片可見:椎體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頸椎生理弧度消失,變直或反屈,頸椎關節不對稱及韌帶鈣化等改變。舌質正常或發暗,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2 治療方法
2.1 取穴患者取坐位,醫者用拇食兩指,沿頸部兩側華佗夾脊穴適當力度,自上而下揉按移動,若指下發現肌肉緊張,或條索狀硬結,同時患者自覺有疼痛感時,即為所選主穴,病變上下各一椎體的夾脊穴為配穴,一般選對稱的頸夾脊穴兩組(四穴)。藥物:當歸寄生注射液4 ml,維生素B12500 μg。
2.2 操作方法取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上述藥液,均勻混合,令患者取坐位,暴露頸項部,正確選取頸夾脊四穴,用甲紫準確定位。常規消毒后,針尖偏向中線10°左右刺入穴位。當有沉脹感時,抽無回血,緩慢注入藥液,每穴1.25 ml,2次/周,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周。
2.3 注意事項治療是掌握進針角度與深度,以防傷及骨髓。
3 療效分析
3.1 療效評定標準癥狀消失,肌力正常,勁、肢體功能恢復正常為痊愈;頸肩疼痛減輕,功能改善為好轉;癥狀無改善為無效。
3.2 治療結果治療86例,痊愈37例,占43%;好轉46例,占53%;無效3例,占4%,總有效率96.5%。
3.2.1 療效與療程的關系一般1個療程即可獲效,最短3次,最長3療程,超過3個療程,停止治療。
3.2.2 遠期療效隨訪6個月后隨訪,痊愈者中,除2例轉為好轉,其余均保持原療效,說明遠期療效也較滿意。
3.2.3 臨床分型與療效的關系見表1。表1 臨床分型與療效的關系(略)
由表1可見神經根型治療效果最好。
4 體會
頸椎病屬“骨痹”范圍,《內經》曰“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病”。《濟生方》言痹證:“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說明此病以正虛為本,風寒濕邪,留滯經絡或積勞外傷,使氣血不暢,經脈閉阻,久而筋肌失養,氣血瘀滯,節竅拘僵而為病。華佗夾脊穴為經外奇穴,自《內經》始即有記載,如《素問?繆刺論》“從項數脊挾背,疾按之應手而痛,刺之旁,三痛立已。”由于夾脊穴位于督脈、膀胱之間,又與背腧穴及十二臟腑臨近,因此具有顯著的調理臟腑經絡氣血的作用。當歸功用活血化瘀,祛風止痛;寄生祛風濕,舒筋絡;維生素B12營養神經。三藥合用,作用于病變之局部,使藥物直達病所,可起到藥物及穴位治療的雙重作用,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筋肌得養,瘀邪以散,通則不痛,受累的筋肌關節恢復正常。此種療法見效快,痛苦小,無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種較理想的治療頸椎病的新方法。
參考文獻:
[1]黃菁子.頸椎病[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0:34130.
[2]凌一揆.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29158.
(山東省萊蕪市人民醫院2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