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曾經活躍于我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游牧民族,幾千年前,他們和北方的山戎、北狄等少數民族一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匈奴人也是夏朝的遺民。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山海經·大荒北經》也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于黃帝。
匈奴人性格粗狂,擅長騎射,被譽為草原雄鷹,他們曾經建立起一個很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并與中原的漢族王朝分庭抗禮,西域諸國一時也是臣服于他們。
匈奴人興起于公元前3世紀,到秦漢之際發展到鼎盛。即使強大如秦始皇那樣的千古一帝,也不得不派大將蒙恬北上,為了抵御匈奴人,修建起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秦長城。
匈奴人真正輝煌的是在西漢初年,冒頓單于建立起了匈奴帝國,他滅東胡和月氏,平定樓蘭、烏孫及周邊部族,控制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到遼東、西達蔥嶺山(今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
匈奴與中原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戰斗也是發生在漢朝初年。公元前201年,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征討,結果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被冒頓單于以30萬騎兵圍困七晝夜。
后來,劉邦用陳平奇計逃脫,之后不得不采用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來維持北方的安定。其后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得以休養生息。
到了漢武帝時,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經過精心準備后,派出了大將衛青、霍去病向匈奴人發起了攻擊。
兵強馬壯的漢軍對匈奴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打擊。衛青深入匈奴腹地五百里,伊稚斜單于倉促應戰,結果遭到大敗。霍去病率部深入沙漠千里,突襲匈奴,殺敵七萬余人,一直追擊到了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
匈奴人遭到漢武帝的連續打擊后,勢力開始衰弱,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自此再也無法對中原王朝構成威脅了。
公元前60年,漢朝在西域建立起了都護府,進一步加強了在西域的管轄力。與此同時,匈奴內部也發生了爭斗,并分離為南北兩個單于國。郅支單于獲勝占據漠北,呼韓邪單于在公元前51年南下歸附于漢朝。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迎娶漢朝王昭君。南匈奴歸附于漢朝后,漢朝每年都要賞賜給南匈奴大量的錢財糧草。南匈奴的貴族子弟也紛紛來到中原學習漢族先進的文化,百姓也開始與漢族通婚。
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鞮單于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后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就這樣,南匈奴在漢朝的勢力范圍內,不斷地被漢族和漢文化同化。
真正將南匈奴打亂并完全漢化的卻是東漢末年的曹操。東漢末年,曹操當權時,有人擔心南匈奴在塞內居住的久了,人口越來越多卻不繳納賦稅,恐怕難以控制。
于是,曹操就把南匈奴人分為左、右、前、后、中五部,每部的貴族為部帥。自此,南匈奴的單于王朝終結,再也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了,但他們的王室血脈還在延續。
后來到了五胡十六國的時候,一個叫劉淵的人滅掉了西晉,建立起了漢國,而他的高祖父就是當年的南匈奴的單于羌渠,劉淵也是第一個入主中原政權的匈奴人。
總的來說,南匈奴人大多是與我國北方人民共同生活,并逐漸地融化于北方的漢族人民之中。
和南匈奴比起來,北匈奴的命運時候就要曲折了許多。由于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大將竇憲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主力,單于逃走,20余萬人投降。
兩年后,漢朝大軍與南匈奴、鮮卑部落聯合,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再次大敗北匈奴,北匈奴單于倉皇向西逃走。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再也沒有見到有關他們的記載。
那么,北匈奴逃到哪里去了呢?
有人猜測北匈奴政權滅亡之后,幸存的北匈奴人可能被中原的漢族同化。可是,為什么在歷史上沒有關于北匈奴人這方面的記載呢?
在無法明確北匈奴的具體下落的情況下,一些學者開始相信北匈奴西遷的說法。
18世紀中期,法國東方學家德經提出了一個觀點:戰敗的北匈奴人西遷到了歐洲,成為西方歷史上的匈人。
匈人和匈奴人的名稱聽起來有些相似,活動地域也正好在古絲綢之路上,因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們是發源于同一個民族。
著名的歷史學家吉本還把德經的這種觀點寫進了《羅馬帝國衰亡史》,從此,這種觀點便在歐洲學術界開始流行起來。
贊同說匈人就是北匈奴西遷過來的后裔這一說法的,也是因為史料里記載他們的容貌與蒙古高原的人很相似,并且性格粗狂,生性耐寒。而且他們從小就學習騎射,所使用的箭也與歐洲不同,帶著鐵頭。
并且,有資料顯示,北匈奴人在西遷進入歐洲后,揭開了入侵歐洲的序幕,并推動了歐洲各族大遷徙的角色。北匈奴人還與強大的羅馬帝國先是對持,后來進攻羅馬帝國,徹底地改變了歐洲秩序。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匈人就是北匈奴人這種觀點,他們認為西方的匈人只是借用了匈奴的名稱,至于他們到底是不是北匈奴人的后裔,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證據。
北匈奴人到底去了哪里?現在還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們相信,總有一天會水落石出的。
本文參考自:《中國歷史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