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后主(553-604年),南北朝時南朝陳國的最后一個皇帝——陳叔寶,他共在位七年,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派晉王楊廣統兵滅陳,國亡后,陳叔寶被押至長安。
隋文帝倒也沒有為難他,不僅赦免了他,還讓他客居長安,時常設宴召見他,就如同三國時期的蜀后主劉禪一樣,國亡被俘后,安然地做了個安樂公。
仁壽四年(604年),陳叔寶病逝于洛陽,終年52歲,也算是一個能安享晚年的亡國之君了。
我們都知道,陳后主是因寵信貴妃張麗華而亡國。唐朝的魏征評價陳后主就是一個“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亡國之君。
而且,魏征還說過:“古人有言,亡國之主,多有才藝,考之梁、陳及隋,信非虛論?!保ā蛾悤ぞ砹ず笾鞅炯o》)
依照魏征說的這句話,說明陳后主也很有才藝,就如同后來的隋煬帝楊廣、南唐后主李煜、北宋的宋徽宗一樣,雖然政治上昏庸腐敗,治國不行,但在詩詞上卻都有很高的才華。
那么, 陳后主又有何才藝呢?
陳后主精通音樂,且造詣頗高,他又是創作宮廷艷情詩的高手,今留存《陳后主集》,里面共有99首詩詞,代表作有:《玉樹后庭花》(在歷史上被稱為亡國之音)、《三婦艷詞十一首》、《采桑》等。
明代的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也稱贊說:“陳后主五言聲盡入律。”
陳后主自幼嗜好讀書,擅長文墨,大量文士遂成為其東宮僚屬,這個時期主要有江總、姚察、顧野王、褚玠、陸瑜及義陽王陳叔達等約三十余人成為陳后主的東宮文人群體。
他當太子的時候,就喜歡收集古書中的妙語警句,并輯錄成冊,以備自己稱帝后濟世之用。
但令人搞笑的是,陳后主早年學習的這些精煉語言沒有用在治國上,倒是用在了一些大臣去世后,他寫的祭文倒是很精彩,悼亡詞語讀來每每催人淚下。
吳郡吳州(今江蘇蘇州)人孫玚在陳宣帝(后主之父)時就被委以重任。陳后主即位后,不僅繼續重用,而且常常與孫玚討論辭賦,君臣相得,頗為契合。
后來,孫玚以年老體弱辭歸故里,后主不許,使孫玚最后以七十二的高齡卒于任上。
陳后主不僅親往哭喪,還讓尚書令江總(519—594年)作墓志銘,自己親題了四十字,命人刻于石碑之上,詞曰:
“秋風動竹,煙水驚波。幾人樵徑,何處山阿?今時日月,宿昔綺羅。天長路遠,地久云多。功臣未勤,此意如何?”(《陳書·孫玚傳》)
這段悼詞也是哀婉凄涼,催人淚下了,當時孫玚家人都以此為榮。
陸瑜(約541年——約574年)是陳后主當太子時交往的一位頗有才華的學士,“太子設奠于太學宮,群臣并賦詩,命瑜為序,文甚贍麗......皇太子欲博覽群書,以子集繁多,命瑜鈔撰,未就而卒?!?/p>
陳后主對陸瑜的早亡頗為惋惜,他還給當時任詹事的江總寫了一封長信,在里面聲情并茂地抒發了對陸瑜的懷念之情:
管記陸瑜,奄然殂化,悲傷悼惜,此情何已。吾生平愛好,卿等所悉,自以學涉儒雅,不逮古人,欽慕賢士,是情尤篤。梁室亂離,天下糜沸,書史殘缺,禮樂崩淪,晚生后學,匪無墻面,卓爾出群,斯人而已。吾識覽雖局,未曾以言議假人,至于片善小才,特用嗟賞,況復洪識奇士?此故忘言之地。論其博綜子史,諳究儒墨,經耳無遺,觸目成誦,一褒一貶,一激一揚,語玄析理,披文摘句,未嘗不聞者心伏,聽者解頤,會意相得,自以為布衣之賞。吾監撫之暇,事隙之辰,頗用談笑娛情,琴樽間作,雅篇艷什,迭互鋒起,每清風明月,美景良辰,對群山之參差,望巨波之滉洋,或玩新花,時觀落葉,既聽春鳥,又聆秋雁,未嘗不促膝舉觴,連情發藻,且代琢磨,間以嘲謔,俱怡耳目,并留情致。自謂百年為速,朝露可傷,豈謂玉折蘭摧,遽從短運,為悲為恨,當復何言,遺跡余文,觸目增泫,絕弦投筆,恒有酸恨。以卿同志,聊復敘懷,涕之無從,言不寫意。(《陳書·陸瑜傳》)
在這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陳后主把他對亡友的真摯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讓人隨著他的筆鋒時而黯然神傷,時而破涕為笑。
此文開頭寫對亡友的悼惜,自己對賢士的仰慕,贊揚江南自梁朝以來,卓爾不群之士,僅陸瑜一人而已。接著又寫亡友聰慧絕倫,經史子集,觸目成誦,每每激揚頓挫,讓聽者心服口服。
想起和亡友在良辰美景、風清月朗之際,他們或在群山之巔,或在江水之涯,觀落葉,賞新花,聽鳥語,互相唱和,往往欣然陶醉,流連忘返。
可惜現如今亡友撒手塵寰,每睹遺物,便涕淚沾襟,不能自已,即使寫上千言萬語,也是言有窮而情未盡??!
陳后主的這一段悼亡文字,即使比起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約227年-272年)所創作追思好友嵇康和呂安的《思舊賦》,也是絲毫不遜色的!
陳后主在即位之初也曾有過一段政治比較清明的時光,也許是他以為陳朝穩定,無須居安思危,而寵信貌美的張麗華貴妃,每日飲酒作樂,最終導致亡國。
正如隋文帝這樣評價陳后主:“此敗豈不由酒?將作詩功夫,何如思安時事?當賀若弼度京口,彼人密啟告急,叔寶為飲酒,遂不省之。高蠙至日,猶見啟在床下,未開封。此亦是可笑,蓋天亡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