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之際,也正是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崛起之際。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為了解決匈奴對中原的騷擾,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迫使其北遷700余里,北部邊地獲得一時的寧靜。
秦始皇病逝后,奸臣趙高聯合丞相李斯,篡改詔書,改立胡亥為帝,并遣使者帶偽詔到邊地令秦始皇長子扶蘇及大將蒙恬自盡,扶蘇自刎后,蒙恬吞藥自殺,防御匈奴的防線毀于一旦。
當劉邦與項羽“楚漢爭霸”之時,匈奴乘中原內亂之際,又卷土重來,南下河套地區,尤其是冒頓單于殺父自立后,統一匈奴各部落,勢力空前強大,對剛剛建立的漢朝邊境的騷擾更是變本加厲。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劉邦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出征匈奴,同時鎮壓韓王信(并非漢初三杰之一的韓信)的叛亂,結果輕敵冒進的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指揮四十萬大軍包圍在平城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的馬鋪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之戰”。
漢軍被圍困在白登山上七日七夜,軍糧供應斷絕,而且當時的漢軍大多是南方人,不適應北方的寒冷天氣,據《史記》記載:“會天寒,士卒墮手指者十之二三”,漢軍的情況十分危急。
無奈之下,劉邦采用了隨軍謀士陳平的奇計,派人賄賂冒頓的閼氏(匈奴妻妾的稱號),閼氏乃勸說冒頓退兵。《史記》中也有如下記載:“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
劉邦解“白登之圍”后,撤兵南歸,但匈奴更加猖狂,繼續加重對漢朝邊地的侵擾。那時與匈奴相接的代地、云中、雁門一帶,時時告警,可謂是兵禍連連。
對此,劉邦憂心如焚,邊地告急文書不時發來,自己親征匈奴,卻又打不過匈奴騎兵,這該如何是好?
劉邦請教了當初勸說自己不可北擊匈奴的謀士婁敬(后被劉邦賜姓改名為劉敬),婁敬認為,當今天下剛剛平定,士兵疲于征戰,對強大的匈奴不是能用武力解決的,他建議劉邦采用和親的政策,把長公主送給冒頓單于,并奉送豐厚的財物。
同時,婁敬還建議劉邦派能言善辯的的人用中原的禮節來開導啟發冒頓,冒頓在位時,他是漢朝的女婿;他死了,他和長公主的兒子假如當上了匈奴的君主,這個君主就是漢朝的外孫,哪里聽說過外孫子同外祖父分庭抗禮的呢?我們漢朝的軍隊可以不出戰便能使匈奴逐漸臣服了!
劉邦同意了婁敬的建議,準備遣送自己與呂后所生的大女兒魯元公主去匈奴,誰料呂后日夜哭泣,不同意將唯一的女兒魯元公主嫁于匈奴,劉邦只好找了個宮女以公主的名義,嫁給冒頓單于為妻子。
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劉邦派婁敬出使匈奴,與冒頓單于訂立和親聯姻盟約,這份盟約,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漢朝將公主送與匈奴進行和親那么簡單,它主要有以下三項內容:
第一、漢朝以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為妻子,每年贈送一定數量的棉、酒、食物給匈奴。到漢文帝時,每年所贈的物品有所改變,品種也相應增加,如增加了黃金飾品、絲綢錦繡等貴重物品。匈奴有時也回贈駱駝、馬匹給漢朝。
第二、漢朝與匈奴結為兄弟,約定長城以北為游牧地區,屬單于管轄;長城以南為耕織地區,由漢朝所統轄。兩朝人民在各自的地區生產生活,彼此互不侵擾。
第三、雙方開放“關市”,準許兩族人民在邊境的某地進行貿易往來。“通關市”大約始于高祖末年,當時匈奴的經濟以畜牧業為主,而漢朝則以農業和小手工業為主,匈奴人便以馬、駝、牛、羊等畜產品,換取漢朝的絲織品、糧食、金屬器具等。
劉邦雖然迫于匈奴的軍事壓力,以及鞏固漢朝內部統治的需要,而被迫采取了和親的政策,但正是這種看似屈辱的政策,卻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正確解決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沖突的一種最好的方式。
漢朝初年的這種和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雙方的軍事沖突,使漢王朝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時間,對漢初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為日后的漢武帝徹底打擊匈奴提供了必要的物資基礎。
并且,漢朝的這種和親政策,還為中原的漢民族與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平共處作出了良好的榜樣,后代的許多王朝在軍事力量不如游牧民族時,就繼續采用這種和親政策,并且通關市,雙方互通有無,加強了友好往來,增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我國民族關系史上,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