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高速發展,電腦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而且在現在這個追求快節奏以及高效率的年代中,以往的電腦的運行速度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了,電腦的運行速度成為了廣大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在以前要解決這個問題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隨著SSD固態硬盤的出現,這個問題已經迎刃而解了。
在以前機械硬盤的時代中家用的硬盤最高的轉速也才7200撐死也就可能才10000,而讀寫速度更是慢的驚人,win7開機都要耗費1分鐘左右,而現在SSD固態硬盤的出現可謂是對電腦的速度提高了不止一星半點,win7開機最快可只需要6、7秒,這速度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隨著SSD的火爆程度,市面上也出現了好多小品牌,雜牌或者不良的SSD硬盤來誤導消費者,也讓消費者難以選擇,特別是這一類的SSD固態硬盤在性能和壽命上是相當不靠譜,但是價格上確實很有誘惑力,所以好多消費者都入手了這類SSD,小編就曾購買過這一類SSD,雖然價格很便宜,不過小編發誓以后再也不買這一類SSD硬盤了,因為這類SSD相比于大品牌的SSD在性能上相差真的是太大了(讀寫較慢),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畢竟價格擺在那,小編最不能忍受的是壽命,用了不到3個月就找不到盤了需要換貨,雖然好多小品牌的SSD有3年包換或者5年包換的服務,但是忒麻煩了,換貨來來回回1個星期都不能用電腦了。當然若是大家不怕麻煩的話又沒有足夠的預算也可以考慮入手這一類SSD。
當然哪怕是各大品牌的SSD的性能和壽命也是有所不同,不同品牌研發的主控和閃存顆粒都關乎著該SSD的性能的強弱以及壽命的長短,所以小編在這里教大家如何選擇一款好的SSD固態硬盤。
固態硬盤的主控芯片不可忽視
固態硬盤與機械硬盤最大的區別就是:固態硬盤是一堆芯片組成的不像機械硬盤是由機械部件組成的,所以固態硬盤的數據存取是由主控芯片(相當于電腦的CPU)所采用的算法對固態硬盤如何讀寫數據、如何進行數據糾錯、如何處理壞塊等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而機械硬盤是由盤片、磁頭、盤片轉軸及控制電機和磁頭控制器來實現數據存儲的完全就是機械般的操作。
所以說SSD固態硬盤的主控芯片品質的好壞和所采用的算法性能的優劣對固態硬盤的壽命和讀寫速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主流的主控芯片有Marvell、SandForce、三星(自用)、Intel(自用)、JMicron、Indilinx(已被OCZ收購專用)、東芝等。
固態硬盤的閃存顆粒更是重中之重
如果說主控芯片是衡量一款固態硬盤的技術反面,那么閃存顆粒就代表著產品的用料誠意度(用料越好質量越好壽命越長)。機械硬盤的數據都是存在盤片上的而固態硬盤的數據則是存在閃存顆粒中,所以說閃存顆粒不僅決定了固態硬盤的壽命而且對固態硬盤的性能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目前,固態硬盤的閃存顆粒主要有SLC、MLC、TLC三種,這三種顆粒的主要區別是存儲的位數不同,壽命也不同。
1、SLC 每個存儲單元只能存儲 1 位(“位”,英文單詞寫作 Bit,音譯為比特)。
2、MLC 每個存儲單元可以存儲 2 位。
3、TLC 每個存儲單元可以存儲 3 位。
一般說來,SLC 的可擦寫次數為 10萬,MLC 為 5000,TLC為 1000。閃存顆粒的可擦寫次數是指將整個固態硬盤的容量全部擦寫一次的次數。例如:90G的固態硬盤擦寫一次需要寫入 90G的數據。
所以說固態硬盤的閃存顆粒是SLC 比 MLC好 ,而MLC又比TLC好。
固態硬盤的接口對速度的影響也很重要
固態硬盤的接口與主板和傳輸速度息息相關,購買固態硬盤時還需要看看主板是否有相應的接口,否則買了也用不了,目前常用的固態硬盤接口有:SATA接口、mSATA接口、M.2接口,并且M.2接口相比于前面兩個接口無論是尺寸上還是速度上都是要更好的。
1、SATA接口:是電腦中的常用的標準接口,目前主流為SATA Ⅲ接口,現在的機械硬盤就是使用此接口,此接口的最大傳輸速度為6G每秒,而且這種接口一般來說只要不是非常老的電腦都有,所以說只要不是非常老的電腦都可以使用此類接口的固態硬盤是。
2、mSATA接口:是SATA的迷你版接口,除了尺寸更小外和SATA接口完全一樣,此接口一般用于輕薄筆記本中。
3、M.2接口:相比于前面兩種接口,M.2接口是新一代的接口標準,是用來取代它們的,所以說M.2接口無論是在尺寸上還是速度上都要優于它們。
采用PCI-E類型的固態硬盤的接口,速度是非常快的,采用PCI-E 2.0*2類型時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0G每秒,現在采用的是PCI-E 3.0*2的類型傳輸速度可達32G每秒,因此若是你的主板支持此類接口應該優先考慮此類接口的固態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