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牌局還是人生,人人都渴望成為贏家,害怕成為輸家。其實,輸贏并非一個絕對概念。比如股市,牛市的時候你賺了20%,可人家卻賺了50%,相比之下你可能就是輸家。而到了熊市,你可能賠了20%,而別人卻賠了50%,這個時候你反而是贏家。
更重要的是,輸贏的感覺其實都在我們自己心里。還是上面股市的例子,同樣盈利20%,有個的人可能就覺得自己贏了,而有的人則認為自己沒贏,甚至輸了,因為每個人的欲望不同、起點不同、目標不同、想法也不同。因此,往往別人認為他是贏家,可他自己卻認為自己輸了,這樣的例子真的不少。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是永遠不會輸的,那就是放下輸贏的人。無論牌局還是棋局,最頂尖的高手不是勝負師,而且徹底放下勝負的人。因為對于這些人,過程重于結果,因此輸贏于他們就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世界上能超越輸贏境界的人,古今中外沒有多少。而對于放不下、掙不脫輸贏的蕓蕓眾生,就要想想如何能多當贏家,少當輸家。記住,是多與少的關系,而絕對不要奢望只當贏家不當輸家,那是人做不到的。
那么如何能多當贏家?第一條金科玉律就是:調低心理預期。畢竟在輸贏以外,還有一種狀態,那就是不輸不贏。如果你把不輸當成贏,那么你當贏家的機會就增加了。
如果做不到這樣的低姿態,非要分出高下,當真正意義上的贏家,那么就要切記,有贏必定會有輸,因此,要想贏,先要會輸,要輸得起。
所謂輸得起也是一種心態:今天輸了明天還能贏回來,因此不會為眼前的輸贏亂了方寸。古今中外,凡是能大贏的人,一定是能輸得起的人。再說白了,就是能像曹操一樣,打了敗仗反而能笑對的人。
輸得起如果是一種心態,那么輸不起就不僅僅是心態,而是必須要避免的一種狀態。
什么是輸不起的?那就是不僅輸,而且屬于自己的輸掉,不屬于自己的也輸掉,徹底輸成了負數。比如賭徒,帶去的本錢輸掉了不算,還借了賭場的高利貸并繼續輸掉。這種行為是會害死人的。因此,在人生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把自己弄到輸不起的境地,否則翻本就難了。
怎樣才能避免淪落到輸不起的境地?關鍵就是不僅要“行于當行”,更要“止于當止”.不僅要“該出手時就出手”,而且要學會該“罷手時就罷手”。要知道,“罷手”也是一種相當高的境界。
此外,無論贏家還是輸家,都還必須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你在這方面做了贏家,保不齊在那方面可能會是輸家。對于輸家也是同理。因此,贏了的人不要渴望事事都贏。所謂勝者通吃或許適應商場,但未必適合人生。道理很簡單,上天是公平的,你得到一些的同時,也一定會失去一些。
所以,還是上面那句話,真正的輸贏應該是自己內心的一種感受。一個人自己最看重的目標達到了,他其實就是贏家。別人的甚至社會的評價并沒有那么重要。
不過,能夠不為外界評價所左右的人實在是太少,因此做贏家的路往往就變得很擁擠。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結果就是讓贏家變成鳳毛麟角。而人們心目中的贏家少了,輸家自然就多了。輸多贏少的社會評價,無論于個人還是社會,恐怕都未必是好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