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真的是一門學問,我們都是學著做父母,卻沒有哪一部教科書教授人類該如何做父母。所以與孩子一起成長并學習成為父母們必修的內容,如何成為優秀的父母又成了當代父母們面臨的一個難題。歸根結底一句話:為了孩子,難為父母。”
以上是我今天在一位博友的文章里的留言。的確,社會是發展的,人類是進步的,文明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完美。就像現在涌起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新的各類學科: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物流,物業管理等等,甚至聽說“如何經營婚姻”都快被學者們推為一門新鮮學科。而結婚后必會為人父母,如何做父母又成了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棘手的事情,禁不住想:何時“為人父母”能成為一門學科呢?
我想這些無非是體現了我們的文明程度,而我們正是推動這一文明發展的奠基人。說得有些大了,換言之,如何教育孩子,洞察孩子的心理卻是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的。或許,大家集思廣益,就可以誕生一部教育孩子為人父母的《圣經》。
本人是很不稱職的母親,博友們可以從我以前的文章里看出我對女兒的歉疚以及我及及待補的迫切心情。無奈,方法用了不少,收效甚微。歸納看來,父母們通常有以下毛病而自己不以為然或不會發覺:
1、缺少耐心和與孩子講話的技巧。
比如,你的孩子正在興致勃勃的玩玩具,擺了一屋子。你做好了飯隨口道:“寶貝收拾好玩具,吃飯了!”孩子沒有聽到;你重覆,仍然不理;你開始生氣,改為斥喝,有些孩子會聽,有些孩子會跟你對著干。聽的孩子是懾于你的武力,但是心里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明明玩到興頭上,卻不讓玩了。不聽的根本不害怕你,他會我行我素,你會更加生氣,脾氣不好的家長可能就會動粗,最后誰也吃不好飯。
如果我們這樣,擺好飯菜后,走到孩子面前,蹲下,(注意:一定要蹲下與孩子拉近距離,與他一樣的高度,不要讓孩子仰視你)驚喜的贊美:
“寶貝,你擺的積木這么高呀,真厲害!”
“是嗎”(其實心里別提多高興了,孩子最在乎的是父母對他的肯定與贊美)
“嗯,寶貝最棒了,可是現在吃飯時間到了,我們一起把玩具收拾起來,吃完飯我們接著做好不好?”
“那好吧”(雖然有點不情愿,可是也不能不給恭維他的人一點面子不?)
輕松兩句話搞定,愉快的心情加上可口的飯菜,相信你的一桌飯菜會吃的一干二凈。
2、對孩子的心思揣摩不準,不能給予正確引導。
在我家經常發生這樣的事,家里沒什么女兒偏要吃什么,一般情況下是這樣的:
“媽媽,我要喝酸奶。”
“寶貝,家里沒有了。”
“不行,我要喝酸奶。”
“我跟你說了,家里沒有了,先喝一杯純牛奶吧,明天再去買!”
“不要純奶,就要酸奶!”
“真不聽話,這么大了一點也不懂事!”女兒開始哭鬧不止....,大人開始煩躁.
為了止住她的哭鬧,我們妥協,晚上去超市給她買回來。后來想這樣下去會慣壞她,她會以哭鬧相脅給我們出更大的難題,以為什么要求都會滿足她。得想個辦法。
于是有一次,女兒又有了無理要求,我改變態度與語氣嘗試著與她進行對話。當然之前在她心情好的情況下已經灌輸了許多思想工作,比如,要體諒父母,不能有無理要求,寶貝最懂事,最體貼,等等內容。
“媽媽,我要吃薯片。”
“要是家里有就好了。”
“媽媽,我很想吃。”
“我知道,我要是孫悟空就好了,馬上就能給你變出來!”
“真的嗎,可惜你不是”
“那我想一個好辦法,不如先吃點餅干,明天媽媽去給你買薯片”
“嗯。好吧,不過,明天可要記得給我買喲“
真的沒有想到,同一件事,不同的語氣與語言會有相反的效果。孩子的情緒取決于大人的態度,很多時候是大人的語氣或語言讓孩子接受不了,才反抗而變得無理的。我們要以一個兒童的心態來與其交流。
3、不要橫向比較,要縱向比較
千萬不要對孩子說這樣的話:比起鄰居小明來你差遠了,你怎么這么笨!這就是橫向比較。每個人都有不同,何況小孩子?這取決于先天因素及后天教育程度,這樣斥責孩子只會讓他感到很自卑,沒有自信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失去孩子的童真。更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缺點來比別人孩子的優點。有時候父母“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千萬不要出言打擊孩子。
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可以將孩子現在的表現與以前比較,如果有進步就OK了,這時候要恰當的表揚:比如寶貝能自己穿衣服了,會自己吃飯了,自己的玩具會整理了,能幫媽媽干活了,(如果有表現不佳的地方,這時趁機來一句:如果**這個能做好就更好了)寶貝越來越懂事了,我相信你會表現越來越好的。一定要將他進步的內容表達出來,讓孩子知道哪一方面做的讓父母滿意,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教育孩子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小家伙們的腦袋里永遠裝著讓你意想不到的問題,讓我們措手不及。為了孩子還是加緊學習的腳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