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代史少數民族知識簡要總結
主要少數民族發展概況
1、匈奴
(1)戰國末年,逐漸強大,占據河套地區,并不斷南下。
(2)秦漢之際,冒頓單于統一了蒙古草原,形成強大國家,匈奴統治進入極盛時期。
(3)與兩漢時和時戰。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
(4)東漢、魏、晉時期,不斷內遷,同漢族長期雜居。
(5)西晉末年,匈奴首領起兵稱帝,316年滅西晉。
2、鮮卑
(1)東漢、魏、晉時內遷。
(2)4世紀后期,鮮卑拓拔部建北魏。
(3)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4)孝文帝拓拔宏改革,實現封建化。
(5)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現四個王朝,北魏和四個王朝統稱為北朝。
3、契丹
(1)隋唐時期,逐漸強大。唐末,開始農耕和定居生活。
(2)10世紀初,阿保機建契丹國,后改國號為遼,與北宋并立。遼宋有戰有和。
(3)12世紀初,被金所滅。遼滅亡后,曾在新疆和中亞地區建西遼政權。
4、羌、黨項
(1)東漢、魏、晉時內遷。
(2)唐末五代,羌族的一支黨項成為西北地區的一股強大勢力。
(3)北宋初期,首領稱西夏王。
(4)11世紀前期,夏王元昊稱帝,發動對宋戰爭,后宋夏議和。
5、回紇、維吾爾
(1)唐時統一(8世紀中期),建回紇汗國,后改名為回鶻。回鶻政權瓦解后西遷。
(2)后臣服元朝,被稱為畏吾爾。
(3)清朝時,信仰伊斯蘭教,被成為維吾爾(回部)
6、靺鞨、女真、滿族
(1)隋唐時期,靺鞨族居住在松花江、黑龍江一帶。7世紀末,粟末部首領統一各部,建政權,(2)后以渤海為號,史稱“海東盛國”。
(3)北宋時,黑水靺鞨發展為女貞族。12世紀初,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先后滅遼、北
宋、與南宋對峙。后被蒙古所滅。
(5)明朝前期,屬奴爾干都司管轄。明朝后期,遼東建州女真首領奴爾哈赤統一各部,創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
(6)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州,1636年稱帝并改國號為清。清軍入關后,遷都北京,統一全國,建立清朝。辛亥革命后改稱滿族。
7、蒙古
(1)鐵木真統一各部,于1206年建蒙古政權。后滅西夏,金等政權。
(2)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8、吐蕃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以游牧和農耕為主。
(2)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和唐文成公主成婚。
(3)8世紀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關系日益密切。少數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稱呼
單于
可汗
贊普
皇帝
民族
匈奴
突厥、回紇
蒙古
南詔
吐蕃
遼、西夏、金、元、清
 
民族分布與歷代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地區
民族分布
歷代政府的管轄
東北
(1)七世紀中期后,靺鞨部的粟末部強大起來
(2)唐末,契丹族勢力擴大
(3)北宋時,契丹族稱黑水靺鞨為女真族
(4)明朝時,皇太極繼位后改女真為滿州,辛亥革命后稱滿族
(1)唐玄宗授大做榮首領為渤海郡王
(2)元朝設遼陽行省
(3)明朝在東北設奴兒干都司。
(4)清朝設黑龍江、吉林、盛京將軍轄區
西北
(1)匈奴、鮮卑、羯、氐、羌
(2)突厥、隋朝時分裂為東、西突厥
(3)回紇,后改名為回鶻,元明稱畏吾爾
(4)黨項族、羌族一支
(1)西漢在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
(2)唐朝建立安西、北庭都護府
(3)元朝設鄰北行省
(4)清朝設烏里雅蘇臺、伊犁將軍轄區
西南
吐蕃
(1)唐蕃和同為一家
(2)元朝在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藏族地區的行政,
(3)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
(4)清朝設立藏大臣,確立冊封達賴、班禪制度
(1)越族
(2)南詔,后易名為大理
(1)秦朝設桂林、南海、象郡等郡
(2)唐朝冊封皮羅閣為云南王
(3)元朝設云南行省
(4)明清稱南海諸島為“萬里長沙”“千里石塘”
東南
臺灣名稱沿革:夷州(三國兩晉南北朝)—流求(隋唐五代)—琉球(元)—小琉球(明朝)—臺灣(清朝至今)
(1)230年,衛溫到達夷州
(2)元朝時,設立澎湖巡檢司
(3)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4)1684年,清朝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二、民族關系
1、民族友好
(1)民族融合
古代兩次民族融合高潮比較
三國兩晉南北朝
五代遼宋夏金元
范圍
北方黃河流域
大江南北
規模
北魏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
元朝:國內各民族之間 的融合,外來民族與國內各民族的融合
程度
各民族的相互學習和少數民族的“漢化”
新民族——“回族”的形成
(2)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
西漢: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陸,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
北魏:鮮卑族采取漢姓,穿漢服,學說漢話。
唐朝:渤海經濟發達,和內陸貿易往來頻繁,都城上京仿長安建造。
為發展南詔的經濟文化,南詔王不斷派貴族子弟到長安,成都學習,漢族工匠也進入南詔,加快了南詔絲織、冶鐵和建筑業的發展。
文成公主入吐蕃,帶去了生產技術書籍和谷物,蔬菜種子及大批工匠。
長安,洛陽的漢人受到回鶻風俗影響,喜穿回鶻服裝。
朝代
典型事例
西漢
實行和親政策,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東漢
班超出使西域
唐朝
實行和親政策,任用各族首領管理少數民族地方事務
2、民族戰爭
(1)戰爭形態:
①民族掠奪戰爭。匈奴及秦漢之間;突厥、回紇與唐之間;契丹、女真、黨項與宋之間;蒙古與宋、明之間等發生過這樣的戰爭。②民族征服戰爭。如金滅遼、金滅北宋、蒙古滅西夏、元滅南宋等。其結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權的喪失,而不是民族的滅亡。
③平定民族叛亂的戰爭。如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平定回部貴族叛亂等。④反抗民族壓迫的民族起義。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內遷民族中的流民反抗西晉統治的起義。
我國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是一國之內的問題,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問題。交戰雙方沒有“內”“外”之分,但是戰爭卻有是非之別。在評判是非耐,不能使用“侵略”與“被侵略”以及“亡國”等提法。所謂應有是非之分,就是說戰爭應有正義與非正義,進步與反動之別。
(2)和平形態:
①和親。如漢與匈奴、唐與吐蕃的和親。
②邊境貿易。如北宋的榷場和明朝的互市。
③會盟。如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
和平形態是民族間和睦相處的主要形式,它既促進了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又達到了中央政權政治上的穩定,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
三、對外關系
朝代
人物
事跡
西漢
張騫
通西域后,開通了“絲綢之路”,中國同西方的貿易開始發展起來
東漢
甘英
公元97年,受班超委派出使大秦,到達了波斯灣,為以后中西交通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唐朝
鑒真
六次東渡日本,終于到達,在日本居住十年,傳播唐朝文化
玄奘
西游天竺取經,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游記》,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元朝
馬可·菠蘿
元世祖時來華,著有《馬可·波羅行紀》,此書激發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
明朝
鄭和
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遠航,促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2、經濟交往
(1)西漢:漢朝和西域溝通后,中國工西方的貿易開始發展起來,中國的的絲織和絲織品遠運大秦和歐洲。
(2)東漢:我國鑄銅、制漆工藝傳到朝鮮,朝鮮名馬等特產運到中國;我國鑄銅、制鐵技術傳到日本
(3)隋唐: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朝鮮的人參等輸人我國,我國的茶葉等輸入朝鮮;波斯的胡椒等輸入我國,我國的瓷器等輸入波斯;紡織等技術傳人大食。
(4)宋朝:越南占城稻傳人我國。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5)元朝:元朝同很多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
(6)明朝: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深受西洋各國歡迎。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煙草等傳人我國;我國的絲綢、瓷器深受西洋各國歡迎。
3、科技文化交流
(1)西漢:西漢末年,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
(2)唐朝:新羅引入中國的醫學、天文、歷法等科技成就;朝鮮音樂傳入中國。我國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大食、北非和歐洲;馬球、足球,圍棋等活動傳人日本;高麗樂、中亞舞蹈、西亞宗教傳人我國。
(3)南宋: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4)明朝: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還介紹了西方科學知識。《本草綱目》《天工開物》流傳國外,歐洲水利技術傳人我國。
4、殖民者入侵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
名稱
人物
原因
作用
臺州大捷
戚繼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騷擾
保衛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安全
收復臺灣之戰
鄭成功
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實行殖民統治
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雅克薩之戰
康熙帝
沙俄強占我國黑龍江流域的雅克薩和尼布楚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東段邊界問題
5、睦鄰友好,友誼長存
(1)東漢:日本倭奴國王、大秦王派使臣來我國;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2)唐朝:日本、大食、天竺派使者來華;我國派使臣去天竺。
(3)元朝:亞洲、東歐、非洲等地區派使者訪問大都。
(4)明朝:鄭和訪問亞非許多國家,亞非一些國家國王和使臣訪問我國
6、清政府對外采取閉關政策
難點互動
1、耶律阿保機在歷史上有什么貢獻?
(1)統一了契丹各部,是契丹族的杰出政治家;
(2)提倡農業;
(3)制定各項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
(4)在位期間,契丹創制文字;
2、如何看待兩宋和少數民族政權間的“戰”與“和”?
兩宋時期,是我國古代民族關系最為復雜的時期。各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戰”,主要有宋遼間戰爭、宋夏間戰爭和宋金間戰爭等。“和”,著名的有1004年的澶淵之盟、1004年的宋夏和議、1141年的宋金和議。
兩宋時期,頻繁的民族戰爭使社會動蕩不安,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從戰爭雙方來看,遼、夏、金方面是進攻、掠奪,兩宋方面是守土自衛。但戰爭也使各民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觸,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三次和議,對兩宋來說,是屈辱的,是統治者犧牲人民利益換取茍且偷安局面的產物。“歲幣”成為兩宋人民沉重的負擔。但是,和議所帶來的和平局面,對各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益。澶淵之盟后,宋遼雙方結束了長達幾十年的戰爭,維護了長久的和平關系,并在邊境地區開展了貿易。宋夏和議后,也進行了邊界貿易。宋金和議后,形成了南北對峙局面,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
3、為什么說元朝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元朝實現統一后,全國各族人民都處在一個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加強了彼此之間的交往和聯系,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許多民族在一個地區交錯雜居的局面,這不僅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且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當時,有許多漢族人民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作出了貢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融合在一起。唐朝以來,遷入我國的波斯、阿拉伯和中亞各族人,同漢、蒙、畏吾爾等族長期雜居通婚,后來也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4、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
中華民族是中華境內各民族的總稱,民族構成的演變經歷了五個時期:
(1)先秦時期:這是民族構成劇烈變動的時期。其內容包括華夏族的產生、華夏族與蠻夷戎狄的混融。秦統一中國后,中國境內各民族被包容進來,“秦人”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2)秦漢時期:民族構成的變動相對穩定,民族界限比較清晰。“漢人”成為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3)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這也是民族構成劇烈變動時期。周邊少數民族不斷涌進中原,沖垮胡漢界限,最終形成多民族一體化的新的共同體——“唐人”。
(4)宋遼夏金時期:民族構成變動的步伐相對緩慢。民族政權對峙,民族戰爭不斷,民族偏見強烈,民族隔閡嚴重。
(5)元明清時期:元朝以后,民族構成的變動相對固定下來。雖然元朝曾把女真、契丹稱為“漢人”,但只是暫時的和局部的。元朝建立以后,民分四等,實行嚴厲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視政策。
明朝推行大漢族主義政策,民族關系頗為緊張,清兵入關初滿漢民族矛盾尖銳。
5、古代人口遷移
古代人口流向有兩類:一是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遷向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遷向人口稀少的長江以南。
(1)第一種流動的主體是少數民族。
①主要原因是少數民族游牧生產的不穩定性和黃河流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吸引。特點是人口遷移往往伴隨著武裝入侵進行。
②情況:戰國到東漢時的匈奴,西晉后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唐初的突厥,五代至宋的契丹,宋元時的女真、蒙古,明代蒙古瓦刺與滿洲都先后南下中原。
(2)第二種流動:
①主要原因是由于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期是政治中心,成為爭奪政權和異族入侵的主要目標,造成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穩定,終于導致北人南遷。
②情況: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北方人民為逃避戰禍紛紛南遷。唐朝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使北方戰亂不絕,致使北民南遷,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后期。北宋靖康之亂使黃河流域居民大量遷入東南地區。
(3)人口遷移具有重大意義: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傳播和人口素質的提高;改變了中原人口過于集中的情況,人口漸趨合理分布;北人南下江南,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與南方人民共同開發江南,這是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6、結合史實說明明清時期中外關系呈現的新趨勢。同時暴露出什么新問題?有何影響?
(1)新趨勢:①殖民者開始對中國侵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明末清初,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此外,日本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②中國人民開始反殖民、反侵略斗爭。戚繼光肅清了東南沿海倭寇;鄭成功打敗荷蘭收復臺灣;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擴張。③中國開始介紹和引進西方的科學知識。徐光啟翻譯了西方的科學著作,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
(2)新問題及影響: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或海禁政策),禁止了中外貿易,妨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殖民者入侵起了抵制作用,但是不利于中國的發展,最終成為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7、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若父母。”你如何看待上述觀點?試結合秦漢到隋唐的有關史實加以分析評價。
①唐太宗的看法有很大的片面性。
②秦到唐朝的歷代統治者,大都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例如,秦朝在南方的越族地區設置三郡,遷徙中原人與之雜居;兩漢政府主動同西域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建立親善和睦關系;三國時諸葛亮注意改善同少數民族的關系,鼓勵他們發展經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隋時西域商人有不少來到長安和洛陽,等等。
③不過,歷史上也有的政權曾采取過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如王莽政權、西晉政權,但這絕不能說明“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
④自古以來,中國各民族之間親善相處,平等友好地交往,這始終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⑤當然,唐太宗奉行的民族政策更加開明,他重用少數民族首領,對周邊各民族普遍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從這一點看,唐太宗為了美化自己,完全否定了歷史上民族政策的成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因而是不對的。8、唐朝和清朝前期對外政策原因和影響的不同:
唐朝對外實行開放政策,清朝前期對外實行閉關政策,幾次下令禁止海外貿易。其產生的原因是:唐朝疆域遼闊、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是亞洲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唐朝統治者比較開明,重視發展對外交往:清朝前期空前強化的中央集權政治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西方資本主義則迅速崛起并發展,不斷侵擾我國邊境。由于唐清兩朝對井政策的不同,所以影響也是不同的:唐朝的對外交往,不但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增強了國力,而且也促進了與唐朝交往國家的發展。清朝的閉關自守,隔絕了中外聯系,造成了中國的落后,使近代出現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9、北魏、元朝和清朝民族致策的主要區別
北魏、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或局部統一的政權。因此,其民族政策的核心都是如何處理與漢族的關系問題。
①北魏的拓跋部統治者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卑心理,以致刻意改俗,強制“漢化”。
②元朝的蒙古統治者則以強烈的民族沙文主義心理出發,極力排斥漢人。元統治者為維持統治地位和特殊利益,推行民族分化政策。利用南北之間的地方主義和宋金對峙以來的隔閡,把漢族分為“漢人”與“南人”兩個等級,制造分裂,以利控制。
③清代滿洲統治者與他們都不同。一方面積極吸收漢文化,尤其大力發揚其中有利于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另一方面則對漢族傳統的”華夷之辨”等民族情緒嚴加防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歷史上著名少數民族的下落與民族血統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
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發展史簡介
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特點
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2020中考: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專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武县| 广灵县| 长寿区| 含山县| 出国| 稻城县| 崇信县| 巩留县| 温州市| 报价| 雷州市| 榕江县| 张北县| 襄垣县| 甘洛县| 锡林郭勒盟| 绥芬河市| 商城县| 乌审旗| 察哈| 名山县| 洛宁县| 宁河县| 凤山县| 普格县| 河池市| 张家界市| 霞浦县| 乌拉特中旗| 门源| 虎林市| 洪江市| 安丘市| 五大连池市| 余干县| 江华| 三穗县| 丹东市| 台中县| 嘉祥县|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