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這種硬傷的原因,當然是施耐庵的疏漏。其實,早在北宋元豐三年(1080),就有王存等人編輯出版的、專講各府州縣的地理位置以及相互之間距離的書《元豐九域志》。此書不但是當年"朝廷考定官吏俸給、賦役和刑法的依據",而且各府州縣的公人出差,都要以此書作為根據計算里程和出差費用,因此此書印數巨大,至少各府州縣的衙門里都有一本或幾本。施耐庵考中進士以后,在杭州當了兩年官,因為不滿蒙古人的欺壓,才憤而辭官不做,此后的三十多年,都在慘淡經營《水滸傳》這部巨著。他即便買不起這部參考書,但也應該知道有這部書,完全有可能借來查閱,或把山東、河北、河南等與《水滸傳》有關的府州縣名稱及距離抄一份下來,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如果施耐庵知道陽谷縣在清河縣的東南面,要讓武松到陽谷縣去,就很方便了:只要說武松到了清河縣以后,得知哥哥已經遷到陽谷縣居住,當即就轉道到陽谷縣去找他。這樣,路過景陽岡,打死了老虎,就不會犯"路線錯誤"這樣的硬傷了。打虎之后,陽谷縣知縣留他當都頭,他第二天上街尋找哥哥,正好在街上碰見哥哥挑著擔子賣炊餅,從此兄弟相逢,故事也就編圓了。--這就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或者說,施耐庵這個編輯,還不是太老練吧。
4. 武松是用拳頭打死老虎的么?
武松之所以被稱為"英雄",就是因為他"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危害百姓的老虎。
那么,武松究竟是怎么打虎的?《水滸傳》中"武松打虎"這一回書,有兩段文字寫得相當精彩。先寫"三碗不過岡"。不過前面這一段"三碗不過岡",其實是鋪墊,絕不是給那里的酒店做廣告。作者費了那么多筆墨,寫武松前后吃了四斤牛肉、十八碗酒,目的無非是要造成一種英雄豪杰氣吞山河的壯士氣概,好烘托后面武松的打虎神力。--《水滸傳》寫武松的勇武,總是和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古人寫英雄好漢,除了寫他力大無窮、武藝嫻熟之外,能吃能喝也是絕不可少的,好像只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才是好漢的行徑。后文寫他醉打蔣門神之前,一路上喝了三十幾碗酒,強調什么"有一分酒,就有一分力,……有十分酒,才有十分力",都是鋪墊。實際上,這就叫借酒發威,俗話也叫"酒壯悚人膽"。
喝酒當然不是"好漢"的專利,古代的文人也和酒結有不解之緣。例如李白就很能喝,號稱"斗酒詩百篇"。兩者都強調喝酒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兩者的喝法大有差異:文人文質彬彬,喝酒不慌不忙,溫文爾雅,稱之為"細品";武夫粗獷豪放,喝酒大呼小叫,一口一碗,稱之為"豪飲"。
酒這個東西,傳說是大禹時代的杜康發明的。一直到三國時代的"煮酒論英雄"和"溫酒斬華雄",所謂的酒,其實都是"醪糟",一般都是加溫以后才能用筷子扒拉著"吃"的。所以叫"吃酒"而不叫"喝酒"。后來有了黃酒,發現把制酒剩下的酒糟,經過蒸餾,制造出來的白酒更其香醇。因為是從燒鍋里蒸餾出來的,所以叫做"燒酒",其中以"頭燒"的酒精度數為最高。景陽岡下面"三碗不過岡"酒店賣的"透瓶香",估計就是六十度左右的"頭燒"。這種酒,一般人能夠喝一兩碗的,就算是"海量"了。難怪喝上三碗,就走不過景陽岡去。描寫武松一連喝了十八碗白酒,居然不倒,目的是要造成一種英雄豪杰能喝酒才有力的氣概,為后面的打虎神力張本。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這樣海量的人的。以三大碗一斤計算,十八碗酒大約有六斤。世界上恐怕還沒有一個酒鬼能喝六斤六十度白酒的。--后文魯智深在五臺山喝一整桶酒,只能認為是黃酒,不可能是白酒。
武松一出場,作者就介紹他的性格粗魯,柴進并不喜歡他:
原來武松初來投奔柴進時,也一般接納管待;次后在莊上,但吃醉了酒,性氣剛,莊客有些管顧不到處,他便要下拳打他們;因此,滿莊里莊客沒一個道他好。眾人只是嫌他,都去柴進面前,告訴他許多不是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