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奧多西二世在汪達爾人的領袖蓋塞里克占領迦太基以及薩珊王朝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亞美尼亞后,決定撤除多瑙河沿岸的防御工事,使得阿提拉和布萊達更容易進攻巴爾干半島。公元441年,匈人鐵騎先后攻陷了馬古斯,費米拉孔(Viminacium),辛吉度努姆(Singidunum,今貝爾格萊德)及塞爾曼(Sirmium)等城市,直至翌年狄奧多西二世從北非調回他的軍隊,以及發行新金幣支付軍費,才暫時遏止了阿提拉的攻勢。在此之后,他認為已有足夠力量對抗阿提拉,便拒絕了匈人的要求。
在要求被拒后,阿提拉和布萊達于公元443年再沿多瑙河沿岸發動大規模進攻,并侵占了軍事重鎮Ratiara,及圍攻了Naissu(Nis,尼斯,今塞爾維亞境內城市)。在此兩戰中,匈人首次使用了攻城槌及攻城車等重形裝備。然后匈人軍隊再度橫掃巴爾干半島,沿著Nishava河攻陷了謝爾迪卡(今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菲立普波里斯(今保加利亞城市普羅夫迪夫),留萊布爾尬茲(Arcadiopolis,今土耳其境內城市)等大城市,最后攻至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匈人雖然消滅了城外的羅馬守軍,但由于欠缺攻城器具,所以面對著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墻只能圍困該城。
在長期圍困后,狄奧多西二世投降,命皇室使節亞納多留斯與阿提拉相議和平條約。最終狄奧多西二世與阿提拉達成協議,簽訂一條更嚴厲的條約:拜占庭同意賠償6,000羅馬鎊(約1963千克黃金)作為早前毀約的懲罰,而每年納貢增加三倍至2,100羅馬鎊(約687千克黃金),至于每個被俘虜的羅馬人支付的贖金亦增至12個金幣。這些條款雖然為拜占庭帝國帶來更沉重的負擔,但亦暫時滿足了匈人的欲望,使他們再次撤向內陸地區。根據約爾丹尼斯(Nishava)及普利斯庫斯(Priscus)的著作記載,約于公元445年,即匈人撤向內陸地區后不久,布萊達便被阿提拉殺害。在殺害布來達后,阿提拉成為唯一統治匈人的君主,并再度將矛頭指向拜占庭帝國。
獨裁時代
一連串的人為和自然災害在阿提拉率領匈人撤走便接連降臨在君士坦丁堡:競技場(Hippodrome)上的大暴動,于公元445年至447年發生的嚴重瘟疫和饑荒,還有差少許令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墻被徹底摧毀的大地震。于是在公元447年,鞏固了自己作為匈人唯一領袖地位的阿提拉便伺機而入,由默西亞(Moesia)行省入侵。于Vit河沿岸,一個哥德騎兵指揮官Arnegisclus帶領一支羅馬軍隊進行抵抗但卻被阿提拉打敗。但羅馬軍隊的損失仍不大,于是阿提拉便繞過了一些主要的軍事重鎮,橫越巴爾干半島直趨塞莫皮萊獈口(今希臘境內)。但當匈人軍隊再次到達君士坦丁堡后,面對著迅速重建后的新城墻卻顯得束手無策。阿提拉于是提出恢復“和平”的條件:“拜占庭人需繼續履行納貢的責任,以及把多瑙河以南5日騎程內的防御工事全部撤除”。 此后協商斷斷續續地持續了約三年。
進軍西方
公元450年,阿提拉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歐,并向西羅馬帝國表示愿意與之結盟,共同對付圖盧茲的強大西哥特王國。在此之前阿提拉與西羅馬帝國,尤其與當時已成為大公的埃提烏斯(幼時被作為人質交換至匈人帝國,與阿提拉交情深厚)維持著一段良好的關系。在當時,匈人軍隊對巴斯克人和哥德人的節節勝利,使阿提拉在西歐已獲得“大元帥”(magister militum)的稱號。而汪達爾王成塞瑞克(Geiseric),在懼怕西哥特人的陰影下,對西歐其他各族的外交努力亦對提升阿提拉在西歐的影響力產生幫助。
但是在羅馬,當時的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與他的姊姊霍諾利亞(Honoria),就阿提拉提出的建議卻持相反意見。霍諾利亞為了逃避與一名宮廷官員的婚約,竟于當年春季主動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在考慮過后,接受了她的提議,但卻同時提出要以帝國的一半管治權作為嫁妝。瓦倫丁尼安三世得知后,斷言拒絕了提議并以“提婚不合法”為由回復了阿提拉,并在攝政太后加拉.普拉西提阿(Galla Placidia)的建議下把霍諾利亞流放。但阿提拉卻沒有被說服,并派遣了使者到拉文納要求進一步的解釋,準備一旦無法獲得滿意的答覆便揮軍攻打西羅馬帝國。
同年,在東部拜占庭帝國,執政長達42年的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因墮馬而喪生,繼承其位的馬爾西安(Marcian) 停止了向匈人的納貢,因為在經過長年累月被匈人和其他蠻族蹂躪后,作為支撐帝國經濟命脈的巴爾干半島已經無甚可剩了。同時間在阿提拉轄下統治的法蘭克人王國,在國王死后他的兩個兒子爆發了爭奪王位的沖突,長子及次子分別向阿提拉與埃提烏斯求援。著名歷史學家J.B. Bury認為,阿提拉介入此舉的最終目的,可能是為了把他的帝國跨越高盧擴展至大西洋海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