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在中國傳統教育體系里,性教育始終是缺失的一環。很長一段時間里,父母、學校、甚至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開誠布公地討論“性”的存在。他們談“性”失聲,妄想以此來保住孩子的“單純”。這種避之不及的情緒,也自然地蔓延到孩子身上,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性教育的缺席導致孩子的性知識匱乏的結果,就是造成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數據顯示,當前,全世界范圍內,青少年初次性行為的年紀僅為17.3歲。初次性生活未滿18歲的背后,卻是人工流產的低齡化趨勢。根據國家衛健委,我國每年人工流產的數量多達900萬例。同時,過去幾年間,新診斷出感染HIV的大學生人數年增長率從30%到50%不等,受感染青年數量顯著增長。
中國性教育的缺乏正在讓一代代人付出代價。時下的中國,性教育的必要性雖然正在逐步得到大眾的認可,包括教育部也越來越重視將性教育納入中學生教育課程體系。但是,關于怎樣才是開展性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卻依然眾說不一。
性觀念的開放,性知識的匱乏
性觀念的開放與性知識的匱乏似乎矛盾又復雜地存在于當前的社會里。
一方面,根據騰訊新聞發布的《2019中國年輕人性現狀報告》,47.5%有性經驗的95后第一次發生在高中及之前,性對于年輕人來說,不再是一種忌諱;另一方面,不可否認,很多青少年甚至大學生,對兩性知識等仍缺乏認知,年輕人們既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也對許多兩性常識充滿誤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有超過1/10的分娩發生在15到19歲的女童身上。年輕人占據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的1/2,只有34%的年輕人對艾滋病預防和傳播有著正確的認識。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吊詭的現象,究其原因,則在于網絡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信息量,孩子通過互聯網接觸性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可避免。與此同時,依然保守的性教育卻未能給予孩子科學的關于性的認知。
調查數據顯示,有39%的人通過網絡獲取性教育知識,29%的人通過色情光盤獲得性教育,只有0.9%通過學校、老師、家長來獲取性教育。于是,在主動和被動的矛盾里,對于孩子的性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錯誤地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在中國傳統教育體系里,性教育始終是缺失的一環。在各種官方或非官方的語境中,當不得不提及“性教育”時,它也可能會被其他詞匯取代,比如青春期教育、生理教育、健康教育。在中國,至少九成家庭無法與孩子進行正面的性教育指導。即便有部分的人們意識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普及性教育也依然舉步維艱。
2017年,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出版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在網上引起爭議,那是課題組負責人劉文利教授花了10年撰寫的性教育讀本,卻在那年被輿論圍剿得片甲不留。一些家長聯名抗議,認為這套教材“尺度太大”,要求學校下架。2019年,又有自媒體質疑該讀本鼓吹同性戀,嚴重誤導小學生。兩次輿論風波直接導致《珍愛生命》下架,至今未再版。
除了對性教育的謹慎外,很多時候,人們對性教育的認識還是初級而淺顯的,比如認為性教育就是單純的性生理知識,或者青春期常識教育,或者反性侵教育,但事實顯然并非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全面性教育”,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性關系、價值觀、權利和文化,社會性別,暴力和安全保障;健康與福祉技能,人體與發育,性與性行為,性與生殖健康等。
可以說,性教育的范圍非常廣泛,它涉及到我們的身體、情感、親密關系、性別角色的實踐等等,從生理到文化,從觀念到社會規范,都是“性”的一部分。只有讓孩子掌握正確、全面的性知識、性觀念,才能更有效地保護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能推動實現性別平等。
“生理知識”只是“性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就是這最基礎的一部分,很多孩子甚至一些成年人,至今都不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護”更無從談起。
性教育,不止于性
性教育本質上依然是教育,是建立在好的依附關系之上的,讓一個人了解自己,愛其身體、心理、性別,理解人的欲望、性的界限,學習與人互動,學習做自己,并修復自己的人格——依附能力、情緒能力、人際能力、資源使用能力及人生哲學教育。
事實上,關于性教育,國際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爭議,不同流派有不同的女性立場。比如,守貞教育致力于規訓女性。它號召女性拒絕婚前性關系,認為婚前性關系是不好的、不貞潔的,并且在課程結束之后讓學員簽署一個守貞契約,宣誓自己不會發生婚前性關系。
我們的文化,又針對男人和女人建構了不同的性道德。我們鼓勵男人談性,幻想性,關注性。與此同時,女人如果做同樣的事情卻會遭到貶損。當性教育成為規訓和建構的時候,性教育往往也失去了其最開始的“保護”的初衷。因此,想要性教育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就必須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從現代醫學的層面客觀進行關于人的生理結構、兩性科學等方面知識的教育。
一方面,建立更多的醫學知識來正確、客觀、科學地看待身體、生理、生命等問題。比如,幫助孩子理解男女的性別差異。顯然,科學的性教育離不開對自己身體的認知,讓孩子明白我們的身體可以有不同的地方,也因為這些功能的不同。讓身體有不同的用途,這也是孩子了解男女差異、尊重自己,并且提高自尊感的前提。
另一方面,讓社會在醫學普及的基礎上,正確的看待兩性關系,以及相關的病毒、疾病的傳播、危害、防范與控制。當前,15至24歲的青年學生正成為艾滋病高風險人群。過去大量感染者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而現在艾滋病已進入精英扎堆的城市和學校。這個特殊人群雖然了解防艾知識,但在發生高危行為時,卻沒有用知識保護自己,其原因就在于缺少了對病毒、疾病的防范與控制。
真正基于安全的性教育,是教人們如何為了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安全與健康去預防或者抵御那些過早的性誘惑,或者是非自愿的性行為。只有建立在醫學普及的基礎上的性教育,才能做到科學、理性,從人作為生物的角度出發去剖析,去認識性問題,并且建立一個科學的性觀念。
要開展性教育,還要開展良好的性教育。好的性教育是為兒童和年輕人提供全面、無偏差、科學且正確的與性相關的信息與知識。同時,基于這些正確信息,幫助他們培養技能及實踐。只有真正認識性,人們才能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自己的性和性關系有自我決定的能力,才能以愉快的、負責的方式對待性和同伴關系。實際上,這也是幫助年輕的一代規避可能的風險、進行自我保護的關鍵。
性教育也是社會的教育
當然,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性教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性教育不是父母與童年孩子進行一次或幾次“鄭重其事的談話”,就能夠產生終生的防護作用。為了培養性健康的兒童,父母必須認識到,性教育像其他涉及價值觀的重要問題一樣,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這個持續的過程,也是整個社會可以進步的空間。
當前,在國際社會,社會性別意識已和正在興起的人口意識、環境意識并列為21世紀三大現代意識之一。社會性別意識被納入聯合國的人類發展統計指標,納入國際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許多國家的立法和公共政策中,成為衡量各國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而性別意識的教育正是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古及今,社會從來不缺少錯誤的性別教育,不論是“拯救男孩”式的性別教育,還是“塑造淑女”式的性別教育,過往對性別教育往往充滿了一些既定的社會的標簽,甚至是偏見。這樣的教育不斷地告訴學生們“男生應該怎么樣,女生應該怎么樣”,而這也正是性教育中要反對的性別教育。
男生如何,女生如何,是在強化著社會性別角色的刻板模式,其結果便是對不符合這一模式的男生或女生存在歧視與偏見。如果是屬于美好的品格,它就不應該分性別,而應該是無論男女都具有的。比如勇敢、剛強,也同樣可以是女生的品格,而溫柔、細心也可以是男生的品格。
關于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長期以來控制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性角色理論。按照這一理論,男女因為生理差異而在社會性別角色上存在涇渭分明的差異。男性氣質強調支配、占有、主動,而女性氣質強調服從、順從、被動。這樣的性別角色塑造進一步強化著男女不平等,將男女兩性置于權力關系的不同位置。
顯然,性別教育應該是性別平等的教育。平等指公平、無私、公正地對待不同屬性的個體。通過這樣的性別教育,幫助孩子認識到現實社會仍然是父權制的,男女在社會中存在著結構上的不平等,而改變性別不平等,一方面應該針對社會制度、社會文化進行結構上的改造,另一方面也要從改造個人的社會性別意識,培養青少年的性別平等理念做起。這就是良好的性教育能夠發揮的作用空間。
此外,傳統的性教育強調男女差異的生物本性,探討由生理的性所衍生的議題,而性別除了包括生理性衍生的話題之外,更重要的包括社會制度以及文化所建構出的性別觀念,也就是性的社會建構。比如,性騷擾與性暴力背后的支持體系是不平等的性別權力關系。
而性教育必須反思這種權力關系,幫助孩子認識到社會公平與正義包括性別的公正,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以積極的態度去改變性騷擾與性暴力的文化環境。此外,男女雙重性道德標準,也是社會文化建構的,同樣傷害青少年。因此,性教育中應該批判這種雙重性道德標準。
一個完整的,終極的性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孩子安全,教給孩子愉悅,更是教給孩子認識自己。性,是每個人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認識它,才算真正認識自己。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之時,可能我們最需要的,是讓自己也經歷一個完整地認識自己的“性”的過程,是讓社會也經歷一個重新認識“性”的過程。
平等的溝通和交流,才能真正啟到引領教育的作用。我們并不是在倡導性行為,而是希望告訴青少年如何正確認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