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再破火箭復用記錄,SpaceX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文/陳根
近日,SpaceX利用12次回收的獵鷹9號火箭將53顆星鏈衛星送入軌道,使其成為該公司迄今飛行次數最多的運載火箭,創造了單枚火箭重復發射的最新紀錄。對于馬斯克的SpaceX,我們要從現實中看待差距問題,畢竟,一個地方在談論的是這種硬科技的不斷重新與突破,一個地方在不斷的搞紅黃碼限制出行。其實星鏈這項計劃誕生于2015年,也就是7年前,當時馬斯克制定了一個目標,是在2019年至2024年間向太空發射約1.2萬顆衛星,為用戶提供互聯網服務,其中1584顆將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就是這樣一家成立才7年的私人公司,一次次的突破了人類衛星發射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發射之后的回收再利用。相較而言,我們目前的衛星發射,每次發射之后的殘骸灑落的時候,在發射場的附近經常會造成一些事故,比如砸中人,或者是砸中一些居民樓等,這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并且,目前星鏈最新計劃的發射數量已大幅增加至4.2萬顆,這將是目前為止最龐大的衛星發射計劃。截至今年5月,SpaceX已經將星鏈服務范圍覆蓋到了全球四大洲的32個國家,包括了歐洲、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南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要知道,星鏈最大的野心就在于壟斷,也就是說低軌的近地衛星的軌道空間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旦被占據之后,后來者就沒有機會了。而這也正是馬斯克改變計劃——以越來越快,越來越大的規模來搶占低軌衛星空間的關鍵所在。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馬斯克背后的美國,要在地球之外的外太空進行一次資源搶占。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馬斯克在推進了星鏈技術有序的發展之后,最新的“星艦”剛剛得到了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環評結果,距離首次軌道飛行測試又近了一步。這是SpaceX正在開發的新一代航天運輸系統,簡單來說,就是星艦可以將人類和貨物送往月球、火星和其他深空目的地,也可以用來發射星鏈衛星。正是憑借著馬斯克的異想天開,SpaceX成為一級市場最吸金的超級獨角獸之一。自2015年以來,SpaceX 平均每年籌集超過10億美元。去年12月,SpaceX剛剛獲得3.37 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2021年累計拿下了18.5億美元,彼時估值已高達1000億美元。現在,這一融資紀錄再被SpaceX自己打破。根據一份6月13日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顯示, SpaceX已完成17.2億美元新一輪股權融資,發售了約16.8億美元新股,對應的估值達到了1250億美元。如此一來,SpaceX一躍成為全球估值前三大的初創企業,僅次于字節跳動和螞蟻集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