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從生理的角度,男女差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些差異在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臨床表現,疾病進展和對治療的反應中均能表現。
近日,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了由美國、英國、瑞典、意大利與德國多所大學以及研究機構的學者聯合發表的一項綜述,討論了性別作為修飾因素的對于疾病發病率的影響。
論文內容闡述了生物性別的遺傳,表觀遺傳和激素影響如何影響生理和疾病,以及性別的社會結構如何影響社區,臨床醫生和患者的行為在醫療保健系統中與病理生物學相互作用。
正確面對以及認識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學以及病理學上的差異,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必要和邁向精準醫學的基本步驟,也是促進男女“健康”平等的必要條件之一。
心臟病
缺血性心臟病(IHD)與心力衰竭是心臟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對IHD而言,女性患病的年齡明顯更大;其次,女性大多因小血管閉塞導致心肌缺血,而男性大多是因為大血管閉塞。這讓女性IHD的診斷更加困難,這也提示現代醫學,可以針對女性開發新的檢測、診斷方法,或許會因為提前發現疾病而拯救很多女性患者的生命。
對于心衰,女性中的65歲以上老年患者數量遠遠高于男性。盡管心肌缺血導致的心衰在女性中更少,女性卻更容易在高血壓與糖尿病的影響下發生心衰。同時,女性發病后的心臟修復效果遠遠好于男性。這讓為不同性別的心衰病人提供不同治療方法變得尤為重要。
癌癥
性別在不同種類的癌癥和癌癥的預后上都表現出明顯差異。
對于不同的癌癥種類來說,由于男性吸煙人數較多,導致男性肺部及氣管等部位,處于高發癌癥第一位。而基于人體構造的乳腺癌還是高居女性癌癥發病率的榜首。而除了非吸煙者中的甲狀腺癌,肺癌以及腦膜瘤在女性中的發病率更高,很多癌癥中男性的發病率遠遠高于女性,比例高達2:1,咽喉癌、膀胱癌的男女比例則達到了4:1。
從生存預后來看,女性結腸癌患病率更低,但結腸癌更容易發生在右側,而右側結腸癌預后通常更差;再比如,男性患上的膠質母細胞瘤往往更惡性。
事實上,癌癥中的性別差異受染色體上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影響,這也值得科學更多的發現,以針對性別實現精準治療。
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AD),俗稱老年癡呆,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研究發現,因阿爾茨海默病(AD)去世的女性占6.1%,是男性(2.6%)的兩倍以上。約三分之二的AD患者是女性。
作為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現象也與女性壽命更長有關。但另一方面,對于AD的重要致病因子APOE4-ε突變而言,65-75歲的女性攜帶者患上AD的風險是同年齡段男性攜帶者的4倍。
全年齡段上,男性雙APOE4-ε拷貝攜帶者的風險與女性單APOE4-ε攜帶者的風險類似,證明在年齡的影響之外,女性更容易患上AD。而孕期高血壓、雙側卵巢切除以及更年期激素治療也會進一步增加女性的患病率。
當然,性別在疾病患病率上的表現只是男女生理健康的一部分,其更深層次的患病機制仍然值得科學探究。總之,性別在疾病病理生理學,臨床表現和對治療反應中的皆有體現。性別是精準醫學的基礎,其固有的差異或將為決策提供信息,對于促進健康中的性別平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