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超過3歲以上的孩子如果不上任何早教興趣班,爸媽反而有些不安。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啊,當別人看到你家孩子不去興趣班,反而投來了奇怪的目光。
好吧,那怎么樣的興趣班適合自己家的孩子呢?
有的孩子天生喜歡鉆研,解出一道數學難題會讓他非常有成就感。這種快樂,有一些孩子永遠理解不了:數學那么枯燥?哪有什么樂趣?討厭數學的孩子,大多屬于形象思維,如果記路,他通常記那些標志性的建筑物。而喜歡數學的孩子,記路靠的是地圖和路線。
有的孩子必須有事干,無事可做會讓他閑得難受。有的孩子則不然,翻翻書、想想事,他閑得很快樂。必須有事干的孩子,耐心和韌性都很強,學習書法、練習樂器,他能坐得住、耐得煩。“閑著更快樂”的孩子則相反,那些重復性的練習常常令他煩躁不安。
這就是天性,也叫做思維偏好。
“全腦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有四種不同的思維偏好。
幾乎所有人的大腦,都以一種思維偏好為主。受思維偏好的影響,每個人的天賦稟性、溝通習慣、興趣點是不一樣的。《西游記》人物可用作形象劃分:
從興趣的角度看,不同的人,對于不同事物,興奮點不同。概括地說,C 象限人喜歡跟“人”打交道, A 象限人喜歡跟“理”打交道; D 象限人喜歡“想法、思想”,而 B 象限人喜歡具體的“事和物”。
反應在孩子的學習興趣上,可以概括如下:
具體到不同的興趣班,應該是下面這樣的圖片:
所以你家的小孩是怎么樣的性格,可以參考上面的圖標來判斷。
這并不是最差的,最差的,是那種“補短糾偏”的做法。逆著天性和思維偏好,哪里弱,專補哪里。這種做法打擊自信、磨滅興趣,制造糾結痛苦的心靈。
沒錯,孩子是可塑的。然而,只要壓力夠大,誰又不是可塑的呢?成年人也一樣。
孩子的可塑,往往不是因為他的“潔白”,而是因為他的“弱小”,沒有能力反抗家長的安排。逆著天性的塑造,是折磨和打擊。順應天性的塑造,才能發揮優勢,贏得快樂和自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每種天性都有優勢劣勢。如果家長只從自己的天性喜好出發,很容易將孩子的天性劣勢看成毛病缺點,忍不住為孩子補短糾偏。然而,補短糾偏,正是中式教育最大的問題,它磨滅熱情、打擊自信、制造糾結。
天性如何劃分?不同的天性,適用怎樣的教育方式?逆著天性的教育,帶來怎樣的惡果?在貝多芬國際少兒藝術中心,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