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心理障礙,會怎樣影響人的一生?
[ 對于那些出現(xiàn)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孩子,佩里建議父母們不要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而是觀察自己與孩子的關系?!翱纯茨銈冎g發(fā)生了什么,那才是你尋找答案的地方?!?]
[ 在書的后記,佩里寫道,親子關系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影響我們最深的關系,“養(yǎng)兒育女意味著,孩子還小時,你是家長;接著,你和孩子都是成年人;最后,你可能在成年子女的眼中變成小孩。如果我們可以靈活演繹這些角色,每個人都能過得更輕松?!?]
有一天,10歲的英國男孩盧卡斯試圖從家里的窗戶跳下去,被忘記拿東西的父親回家撞見,驚恐地將孩子從窗臺上拉下來。孩子想自殺的舉動,讓父母心驚肉跳。他們帶著孩子來到菲利帕·佩里的心理治療中心,在他們的講述中,盧卡斯過得很幸福,他們無法相信孩子內(nèi)心竟有那么深的痛苦和脆弱。
佩里是擁有20多年從業(yè)經(jīng)驗的英國資深心理治療師,也是《紅》雜志的問答專欄作家、《衛(wèi)報》撰稿人,并參與很多BBC心理健康類紀錄片的制作。
她曾聽過無數(shù)在親子關系問題上產(chǎn)生困惑的人傾訴他們的經(jīng)歷,“通過這個工作,我有機會觀察到親子關系是如何變質的,以及如何讓它恢復正常?!?/p>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而中國青少年的自殺率位居全球前列。北醫(yī)兒童發(fā)展中心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平均每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焦慮、抑郁、厭學、網(wǎng)癮、自殺等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我們的社會終于開始討論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如何改善了,真是可喜可賀。但遺憾的是,兒童心理健康正面臨危機。”佩里一直強調(diào),“即使你的孩子已經(jīng)長大了,現(xiàn)在行動起來修復早年的破裂永遠不晚?!?/p>
佩里將20多年的觀察和心理治療經(jīng)驗總結起來,完成了一部兒童心理學著作《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該著作上市即空降《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冠軍、亞馬遜暢銷榜總榜第二名,引發(fā)英國家長熱烈討論。這部企鵝蘭登2019年的重磅作品,在國內(nèi)尚未引進時,就已經(jīng)被國內(nèi)媒體提前推薦。
表面上看,這是一本關于親子教養(yǎng)的育兒書,告訴父母們?nèi)绾胃⒆酉嗵?。事實上,讀這本書的人絕不僅僅是年輕的父母,還包括那些在人際關系、性格、心理情緒上有著困擾的成年人。他們用這本書重新探索自己的童年,尋找心理障礙的根源。
佩里坦言,她從很小就想寫這本書。她永遠記得12歲那年,父親的一位朋友來家中做客,聊天中忽然問,“你覺得童年快樂嗎?”她回答,“不,沒有多快樂,很多時候我都不太開心?!?/p>
父親立刻生氣地轉過身來反駁,“胡說!你的童年過得很好,過得很快樂,你剛在胡說些什么?!?/p>
她常常遇到前來咨詢的父母,他們會認為,孩子就該無憂無慮的,哪有那么多煩惱,不過是想太多而已。忽視或否認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但很多父母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這件事。就像她12歲時感受不到快樂,卻被父親忽視一樣。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既是佩里作為女兒、母親的感悟,也是她從心理治療師的專業(yè)角度試圖告訴人們一個事實——親子關系對孩子的一生有著深遠影響,導致成年人抑郁癥的最常見原因,不是現(xiàn)在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沒有從親子關系中獲得安撫。
在豆瓣上,一位中國讀者寫下評論:“看這本書哭了很多次,它像一面毫不留情的鏡子,從中看到自己為人女與為人母時犯過的種種錯誤。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如果我小時候就讀過這本書,也許命運都會改變?!?/p>
在接觸一些前來咨詢的當事人時,佩里發(fā)現(xiàn)他們并沒有一個殘酷而糟糕透頂?shù)耐?,相反,他們有善意的父母。只是這些父母受到上一輩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延續(xù)父輩的養(yǎng)育方式,將其傳遞給下一代。
那個企圖自殺的10歲男孩盧卡斯,有一對深愛他的父母。因為工作繁忙,他們不得不雇互惠生照顧他。來自不同國家的互惠生寄住在家中,來來往往,盧卡斯總是跟這個建立了依賴感而又面臨分離。每當父母焦灼地為他安排新的互惠生時,他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個麻煩和累贅,內(nèi)心孤獨。但這些情緒,父母忽視了。他們認為,周末帶孩子出去玩,買個新玩具,他就忘記了。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一直快樂,但這是不現(xiàn)實的。那些使我們快樂的東西,也有令我們悲傷的力量?!苯邮艿谝回斀?jīng)采訪時,佩里說,為了讓孩子幸??鞓罚粋€前提是,父母應該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包括恐懼、憤怒、悲傷和喜悅,這才是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和基礎。
大部分父母都會說,對孩子的最大期待就是成為一個快樂幸福的人。精神分析學家亞當·菲利普斯曾說,苛求快樂反而會破壞生活。
“當你希望孩子幸福時,不管消費主義灌輸你什么觀念,都應該拋開物質因素。幸福與成為最聰明、最富有、最耀眼的無關,而是與親子關系的質量有關。”她看到很多父母,從懷孕初期就精心呵護,這些人相信,懷孕、分娩、養(yǎng)育孩子是可以優(yōu)化的,“那就等于說我們是把一個‘產(chǎn)品’帶來這個世界,我們要把它打造得盡善盡美,而不是把一個生命帶來這個世界,準備和他培養(yǎng)一輩子的關系。”
她在書中強調(diào),父母不必去追求不可能的完美,懷孕與親子教養(yǎng)并不是一項需要去完成的“工作項目”。無論是親子關系,還是成年以后的人際關系,接納、溫柔和仁慈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當孩子感受到關愛、稱贊、關注,擁有安全的親子關系,未來才容易與他人建立起穩(wěn)固的人際關系。
煩躁、枯燥、無趣,是很多初為父母的人感受到的焦慮。吃飯、穿衣、洗澡、哄睡,育兒的每天,都是單調(diào)重復的體力活。但佩里提醒這些焦慮中的父母,每一天的照顧、尊重與關注,是一種親子關系的投資,育兒的成果終究會出現(xiàn)。這就像世界上的其他工作一樣,不是每天結束時看到成果,而是在孩子長大成年之后。
“你的孩子越放松,獲得足夠的關注,就越容易培養(yǎng)穩(wěn)定情緒,而不是經(jīng)常焦慮或者憤怒?!迸謇镎J為,很多成年人第一次接受心理治療,會呈現(xiàn)出一種自然、放松、信任的狀態(tài),正是因為他們獲得了傾聽,感受到他人的溫暖。
面對孩子,更應該如此。用一種讓孩子感到安全、被愛、被珍惜的方式去觀察、傾聽孩子,是對其穩(wěn)定情緒的投資。
她舉了一個例子,假如孩子因為得不到冰激凌而哭鬧,父母與其發(fā)火或是呵斥,不如跟他說,“你很難過,因為你真的很想要一個冰激凌,對嗎?”很多時候,孩子都會因為你的理解和聆聽而平靜下來。
對于那些出現(xiàn)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孩子,佩里建議父母們不要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而是觀察自己與孩子的關系,“看看你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那才是你尋找答案的地方。無論你和孩子的年紀多大,這些一般規(guī)則都適用?!?/p>
在書的后記,佩里寫道,親子關系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影響我們最深的關系,“養(yǎng)兒育女意味著,孩子還小時,你是家長;接著,你和孩子都是成年人;最后,你可能在成年子女的眼中變成小孩。如果我們可以靈活演繹這些角色,每個人都能過得更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