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犬簡介(優選一文我覺得比較靠譜的,還可以更加詳細)
一、 下司獵犬起名的由來:
該犬種原產于貴州省凱里市下司鎮及周邊地區的,當地人也稱虎須狗,主要用于狩獵。90年代初,該犬經貴州本地飼養者收集,以便繁殖飼養產生經濟效益。該犬均系單一犬種,標準一致,只是毛色、毛量、毛質因地理差異而略有不同,該犬種有一個統一的名稱:下司犬。
二、 歷史與功能:
該犬種起源無從考證,該犬早期時候主要用于山寨村民家庭打獵看家,九十年代后主要是利用該犬的特性進行狩獵;由于該犬靈活機智、狩獵全面、對主人性格溫和,對獵取性格兇猛被譽為狩獵犬中的全能大師。該犬的顏色奇特,為單一白色,鼻嘴眼耳皮膚均為紅色,頭大、額方、嘴寬、眼小。具觀賞價值,該犬對主人非常忠誠,對外來侵擾毫不讓步,保護領也是該犬的本能,最突出的特性為狩獵天性。
三、 整體外觀:
該犬體型屬犬類之中等,成年犬小則10公斤、大則30公斤、高長比1:1、毛色純白、兩耳直堅、尾如寶塔直立、體毛有劍毛和披毛兩層毛,四肢強健,行動機靈敏捷,耐力非凡。
四、 頭頸部部份:
該犬頭大、嘴寬、嘴短、兩耳豎直,鼻吻較短。頭頂至嘴呈倒梯形、嘴型方正、頭型比例:耳前方至眼睛距離與眼睛至鼻端距離約為3:1,頸部粗短有力。
1、 頭骨:分幾種,上等頭骨大方而左右分明、突出,顯正方形為佳。
2、 嘴筒:寬而方短,最長占頭骨長1/3以下為佳、。
3、 牙齒:犬牙鋒利、咬合方式只有剪式咬合,咬合后上下頜門牙間距不大于5mm,牙齒粗大為佳。
4、 舌頭:舌面有黑、蘭色點或花紋為佳。
5、 口腔顏色:上顎及口腔壁為紅色,紅色較重為佳。
6、 鼻子:鼻色為紅色,鼻型分幾種,上等要求鼻吻較大,鼻腔較大,鼻肉上有黑點為佳。
7、 眼睛:要求小眼、眼毛厚密,眼睛紅眼水、凹陷細小為佳。
8、 耳朵:紅色、耳小而薄、直立呈三角形、要求耳小,兩耳分開與頭骨成一線為佳。
9、 頸項:頸項粗短,長度15公分左右,粗而肌肉發達為佳。
19、體毛:白色、有劍毛、披毛兩層,上等為長全劍毛、劍毛如豬鬃較硬為佳。
五、 軀干部分:
脊背寬,肌肉發達,脊背至腰上部上凸、腹部緊收、從肩膊到盤骨與體高比例為1:1。
六、 前肢部分:
前胸寬大,兩前肢間距較寬、肩膊與前臂的形態約呈長方形、前足趾緊收呈圓形。
七、 后肢部分:
后肢寬大,后足趾緊收不可松馳,后面觀后腿腳至臀部形態約呈梯形,下寬上窄,雄健有力。
八、 尾巴:
分幾種,有寶塔型、秤桿型,要求尾正粗短,偏尾為缺陷,粗短寶塔型為佳
九、肛門
要求肛門大而突出,肛門四周有紅暈為佳
十、 被毛:
單毛片、背毛毛質硬、短、稀、能見皮、頸部毛略密長、軀干與四肢毛緊巾皮膚。
十一、毛質:
毛色有白色、黑色,毛長有長毛、短毛、中毛,毛質有劍毛、絲毛、硬毛,以白色中硬毛為上品,、黑色稀少、各毛色犬均不應有雜色毛。
十二、高度與重量:
雄性:高度:45-50cm 重量:25-30kg
雌性:高度:45-45cm 重量:20-25kg
十三、步韻:
急步走動時、前肢步幅闊大、身段平衡、不會上下及左右擺動、后肢具推動力、步韻流暢輕盈、精神抖擻驕健。
十四、性格
對主人溫順,非常通人性,可觀察主人的意圖行事,下司犬之間團結性好,知道與主人配合,對外人或獵物兇猛,狩獵時性格堅定、進退靈活有效的為佳
十五、注意事項:
由于該犬獵性足,成年下司獵犬很容易上山后追蹤獵取而丟失,或與獵物撕咬時受傷
白色的下司犬,為什么下司犬是白色的?
狗的毛色由很多基因控制憑借不同基因,狗狗有著不同的外觀。基因又可以分不同的片區,例如ABCDEFG````等等,形成下司五紅基因,據我分析,最基本的是在ABDE段。
首先,下司毛色中最最重要的是E段基因,由于動物的基因一般都是成雙成對存在的,隱性紅ee基因是下司白色毛的基礎。
下面我們介紹其他隱性紅的狗狗。
隱性紅見于少量犬種,例如拉布拉多、金毛、愛爾蘭雪達。
隱性紅基因
說到隱性紅基因,此基因非常強大,能壓制其他所有基因而不產生真黑色素,只產生嗜咯黑色素。只顯示為紅色毛發,其原理類似84消毒水一般,金毛是一個大串串結晶,能沒有千變萬化而維持一個穩定的毛色,靠的就是這個基因的影響。
隱性紅是全身廣泛白毛的犬種的毛色基因基礎,隱性紅+金吉拉基因cch(金色邊牧外觀主要影響基因)的犬類造就了沙摩耶犬的白色體毛和黑鼻子。隱性紅基因+稀釋基因,造就了下司的白色體毛和紅鼻子。不同的基因模式,形成了不同顏色的鼻子。
隱性紅基因+金吉拉基因,所以仔細看,沙摩耶犬其實是泛淺黃色的。
隱性紅基因+稀釋基因,相比之下,倘若基因型為(非Ay)bbddee的下司,則毛色更加純凈。
為什么有些下司耳朵、小部分背部、甚至部分尾巴是黃的?
為什么部分下司鼻子、眼眶、嘴巴不夠那么的粉紅,有色素沉著?
之前說了,無論任何毛色的狗種,只要加入了隱性紅基因和稀釋基因,都會變成白色+紅鼻子的的狗狗
, 如下圖。
先說A型:此型的原生犬占國內犬的絕大多數,此型犬特征是,紅毛占全身大多數面積,但是這些毛的毛尖細看是黑毛尖的。黑毛在嘴部、耳部、頸后部、背部尾部較為集中。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下司犬有黃耳、背部尾部部分淺黃毛,因為他們的“基礎基因”是A型。
bb型和bbdd型:此型狗也比較常見,國內部分地區喜歡養的“五紅犬”意即此類犬,bbdd相較bb,則是增加了dd稀釋基因,顯得更加淺色。隱性紅基因加在此類狗則真黑色素更加少,皮膚顏色比較均勻。
為什么下司毛分為短毛,中毛,長毛,他們的遺傳方式有何不同?
我們所謂的長毛,其實是隱性遺傳。
而箭桿毛,是顯性遺傳。
短毛也是顯性遺傳,但是剛毛(箭桿毛),比短毛有遺傳優勢。
于是就有了
短毛配短毛,不會出箭桿毛。
箭桿毛配任何毛類型,后代都有箭桿毛。
長毛配長毛,后代長毛為多。
國外DNA研究,犬類毛主要受3個基因段控制
下司毛的基因大致類型
其他犬類的犬毛控制基因
下司犬除了通體白毛,五紅外還有什么特點?
下司犬與我國其他原生犬不同之處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就是它的尾巴,與多數狐貍犬屬的原生犬的鐮狀尾不同,下司犬的尾巴比較直,類似很多梗犬類的“旗桿尾”。
下司犬是純種犬么?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以現有的科學技術也不是不可以解釋,只是沒有誰肯出這么些資金進行基因檢測。根據我的觀察,我本人覺得,下司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大混血的過程,類似金毛和杜高的雜交,只是下司的選育不是人為的,而是環境的封閉,使幾種隱性基因純合子的出現幾率大大增加了而已。現在所謂的下司犬純種繁殖,離科學繁育仍然有一定差距,這也和下司犬協會制定標準比較松動有一定關系。
先讓我們看看這些狗
再看看外國人培育的吉娃娃
說明了什么,說明了下司的這種顏色基因并不是它特有的,任何狗只要通過一定的雜交手段都可以出現此種顏色模式。之前我們說過,下司的基因是復雜的隱性純合子基因,再看看那些所謂“純種下司犬”發源地周圍的狗狗,你會發現,各式各樣的毛色之外,很多本地土狗和下司,不同之處只有毛色而已···。這就落入了“先有雞還有蛋”的怪問題中去了,所以我認為說白了,下司就是本地狗特殊白化后的結果。
其實這個論證不管是正推或者反推都很容易證實,這些情況我相信在原生地,或許經常在上演著。
首先,我們準備一只'純種下司犬'和本地常見的原生土犬交配。一般來說,后代不會是白的,或許短毛或許中毛等等。
這些子代和純種下司交配后,后代出現“純種下司”的幾率是50%。還有帶有這些帶有純種下司基因的子代,如果相互交配,出現“純種下司”的幾率是25%。所以在下司產地,兩只黃狗生出“純種下司”,應該不是難事。
借個圖片來解釋這個遺傳,同窩的狗是可以有五紅白色狗狗出現的。
看完這個圖,你覺得沒有三代以上的科學繁殖出來的所謂“純種下司犬”,該是肉狗價,還是該身價上千上萬?
為什么下司不適合在紫外線過強的陽光下曬太久。
大家都知道有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下司犬在狗類中,屬于“白種人”,因為其有隱性紅基因,細胞不產生真黑色素,產生的嗜咯黑色素不能有效抵擋紫外線B(紫外線細分有ABC三種,導致曬傷的為B)。所以盡量避免在烈日炎炎的時候讓下司戶外活動。
下司犬是白化犬么?為什么下司犬隨著年齡的增長,鼻子會出現黑點點?
下司犬這種毛色屬于白化現象,但是不屬于遺傳或者醫學上說的“白化病”,并非一種病理現象。暫時未發現犬類白化病,但是其他種類的動物就比較常見,白化病的動物最容易看的就是“紅眼”,這是因為鞏膜缺乏黑色素所致。與完全沒有黑色素細胞的白化病相比,其實下司犬是有極少黑色素細胞的,可以在稍微有些年紀的下司犬中見到有“鼻頭黑點”,當然這不是什么黑頭,這個道理和雀斑是一樣的。之前說了,下司犬就類似人類中的白種人,白種人很多就有雀斑。
為什么可以在下司犬里看到“琥珀眼”
琥珀眼(Amber eyes)常見于棕色犬、淺棕色和淺栗子色犬,國內原生犬玩家常說的“五紅犬”就是帶有此類基因的犬類。因為自然界中,默認犬類的眼睛是棕色的,也有部分人形象稱之為“干棗色”,在B,D段基因稀釋的影響下,眼睛變成淡化琥珀色、黃、黃綠等等淺色系。
常見原生犬虹膜的顏色
其他犬類的琥珀眼
下司犬的琥珀眼
如何挑選一只理想的下司之身體結構
后驅是運動的動力。
前驅角,角度越大,緩沖的力就越小,所以靈緹速度是最快的。但是下司與這類都不同,有時候要在山地攀爬,是需要一定緩沖的。
后驅角,視覺獵犬S型后驅也比較常見,但是下司犬作為山地中誕生的獵犬犬,長期粗飼養的環境,是需要長時間走行,甚至自行覓食,這些都需要稍直些的后驅,這一點可以參照野狼。
其中的數據,不敢班門弄斧,協會也未有嚴格統一,大家自己心中有桿秤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