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出這些嘆息的人,一定不了解阿富汗的歷史,當你了解以后,你的三觀就會被顛覆,再也不會把挨打的原因僅僅歸咎于落后。
阿富汗是個內陸國家,是中國的西北鄰居,面積只有65萬平方公里,只有中國的15分之一;人口僅僅2700萬左右,只有山東省的四分之一。
阿富汗在近代沒有像樣的工業,可耕地只有國土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農業也不值得一提。國力跟當時的滿清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說它是世界上最弱小的國家,一點都不夸張。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口少、面積小,國力羸弱的國家,在近代和現代卻與三大對手打了五場戰爭;而且這三大對手都不是泛泛之輩,全都是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他們分別十九世紀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20世紀的超級大國蘇聯紅色帝國和美帝。
阿富汗跟這三個大國打了五場戰爭,始終不屈不撓。和英國進行的三場戰爭,最終贏得了阿富汗獨立;和前蘇聯的戰爭,把侵略者趕了出去;跟美國的戰爭,進行了將近20年,現在看來,美國人已然深陷泥沼,依舊沒有分出勝負。
阿富汗跟英國發生的三次戰爭:
第一次在19世紀30年代,英國國力鼎盛,正在世界各地大搞侵略擴張,占領印度后,英國圖謀染指阿富汗,以此來遏制沙俄向印度洋擴張。1838年11月,英國軍隊入侵阿富汗,被阿富汗人民擊退。
第二次英阿戰爭是在1878年爆發,到1880年結束,英國依舊沒有達到戰爭目的。
第三次英阿戰爭發生在1919年,這場戰爭的贏家依舊是阿富汗。
阿富汗跟蘇聯的戰爭發生在1979年,蘇聯為了扶植傀儡,大舉入侵阿富汗。戰爭打了十年左右,被阿富汗人民打得暈頭轉向、滿地找牙,不得不灰溜溜撤軍。這場戰爭后來被史學家認為是蘇聯破產、解體的根源之一。
阿富汗跟美國的戰爭發生在2001年10月,到現在已經整整十九年,勝負依舊沒有見分曉。
由此可見,國力強弱在戰爭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人民的意志和決心。一個民族如果能像阿富汗人民那樣不屈不撓,就沒有不能戰勝的對手。
我們在敬佩阿富汗人民堅強意志的同時,心里自然也會產生一個疑問:
阿富汗一個內陸小國,為什么會讓那么多大國感興趣,是什么原因讓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要征服它、控制它?
阿富汗是個多山國家,境內不是高山就是丘陵,面積占到國土總面積的五分之四,除了幾條河流,可以用于耕種的面積只有十分之一。所以說,阿富汗的農業勉強可以養活自己的國民,但沒有能力出口創匯。阿富汗國內幾乎沒有什么工業基礎設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幾乎墊底,是個地道的窮國。
阿富汗的礦產資源倒是有點儲量,比如銅、鐵、鉛、鋅等等,也有一些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但阿富汗地形復雜,運輸困難,成本太高,開采出來以后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
所以說,如果那些大國要是沖著阿富汗的自然資源去的話,就有點得不償失,戰爭的代價太高大,征服阿富汗的成本太高,沒有個十年二十年,看不到進展。如果為了那點礦藏和石油、天然氣大動干戈,死傷那么多士兵,花去那么多軍費,真的有點不值。
因此說,想征服、控制阿富汗的大國不是看上了它的資源,而是在乎它的戰略地位。
阿富汗是西亞的東大門、南亞的北大門和中亞心臟地帶,它是溝通東西方橋梁和交通樞紐,連接東亞、西亞和南亞的紐帶,是北亞通往南亞的必經之路和咽喉。
如果控制了阿富汗,向東可以直達中國,向南能夠染指巴基斯坦,來到印度,稱霸南亞。向西可以登上伊朗高原,中東諸國就盡收眼底,可以依托阿富汗,向中東進軍。
因此有人說,誰控制阿富汗誰就控制了中亞,進而威懾中東、南亞,堪稱扼住了亞歐大陸的咽喉。
由于阿富汗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有稱霸世界野心的國家,不管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野心勃勃的蘇聯,還是不可一世的美國,都把阿富汗當作一塊肥肉,不惜發動戰爭也要得到它。最無辜的是阿富汗人民,不幸成為大國爭霸的犧牲品,常年生活在戰亂中,看不到和平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