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后所未有的最長命的王朝,歷經32代國君,37代王,統治長達791年。
但再強大的王朝都有覆滅的時候,這是歷史規律,誰也逃不過。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朝已經日漸衰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諸侯,開始了無休無止的爭斗。
在這個時期。一些成了氣候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霸權,各諸侯國之間大打出手,不斷進行兼并戰爭。
春秋時期,先后有五個諸侯國稱霸,史稱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經過漫長的春秋時期,當時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說話已經不算數,已近名存實亡。
經過若干年的爭斗,后起之秀趙國、魏國、韓國在三國分晉后漸漸崛起,躋身強國之列。沒有多久,燕國也嶄露頭角,進入強國之列,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哪七雄呢? 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戰國七雄是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產物,是歷史淘汰的結果。
當時周朝的統治重心在中原地區,所以七雄之中除了楚國的國土偏向南方,其余六國的統治地都在中原和中原偏北地區。
春秋時期,齊國最先中原稱霸,齊桓公是資深中原霸主。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田氏代齊,田和是個非常有遠見的統治者,他統治時期,齊國國力得到長足發展。
到威王、宣王時,齊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齊威王任用大名鼎鼎的鄒忌為相,進行體制改革,齊國逐漸強盛,開始成為諸侯國的佼佼者。
秦國都城搬遷過幾次,最后定在咸陽,也就是今天陜西的咸陽,東鄰西安,西接甘肅。
后來秦國為了適應發展,曾經幾度遷都,最后秦孝公統治時期才定都在這里,并取名咸陽。
秦國建都咸陽一個有力的證明是,咸陽東郊存在大量的秦墓,這個墳墓群非常龐大,有一百多座。
并且人們在咸陽市區還發掘出了當年秦國的都城遺址,這一切都說明,咸陽的都城地位不可動搖。
楚國和秦國一樣,是個發展很迅速的國家,發展過程中多次遷都。
進入春秋后,楚國日漸強盛,經過跟晉國長期爭霸,國力蒸蒸日上,最后建都郢都。
雖然楚國因為形勢發展曾經戰爭遷都,丹陽、壽春、江陵都曾經留下他們的足跡,都曾做為他們的根據地,但那些地方都是臨時的,過渡的。
建都時間最久的還是郢都,郢都地處荊州市境內,地名早已不復存在,但這里有個紀山,郢都城就在紀山南面,當時楚國文獻把這里稱做"紀南城"。
而且在上世紀這里也剛好發掘出楚國郢都的都城遺址,而紀山附近的200多座紀山楚墓群,也成為這里是楚國都城的鐵證。
燕國在當時中國的最北部,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
燕國人以東胡民族為主,性格彪悍,作戰勇猛,在戰國諸侯國也非常亮眼。作為戰國七雄之一,不同凡響。
不過再厲害的國家都斗不過秦國,最終七雄之一燕國在公元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當初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燕國歷史上曾經數次遷都,先后有上都、中都、下都之說。
但這幾個地方都在北京市內,燕國諸侯墓群就在北京宣武區。
新鄭是中國中原地區的中心,是風水寶地,在夏朝時候就是首都所在地,后來新鄭還曾是鄭國的國都。
韓國滅了鄭國后,覺得這地方不錯,就在這里建都。與之相佐證的是,在新鄭城關發現了大量的韓諸侯墓葬群。
趙國都城在邯鄲,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鄲,名稱兩千多年未改。
趙國的先祖造父是周王的得力干將,曾經幫助周朝防守邊疆,因此非常得寵。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此后趙武靈王奮發圖強。推行改革開放,實行胡服騎射,趙國因此國富民強。在邯鄲附近,也發掘出趙王城遺址,而且邯鄲周邊也發現了趙諸侯墓葬群。
魏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就是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魏國勢力變強,由此躋身于七雄之列。
魏國的都城原來不在開封,在山西和河南交界一帶,在輝縣一帶發現有魏諸侯墓群。
早期的魏國曾經被晉國所滅,但魏國人臥薪嘗膽、自強不息,聯合三家分晉,魏人重建魏國,魏惠王又遷都大梁,由于歷史上開封屢遭黃河泛濫,大梁遺址和墓葬群均被深埋地下幾十米,但大梁就是開封是毋庸置疑的。
戰國250多年歷史中,魏國也不是泛泛之輩,魏國也是最先崛起稱霸的。
魏國的魏文侯也是個雄才大略的主,魏國進行的李俚變法,在戰國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魏國也是較早被滅的國家,魏國先是被東部的齊國打敗,后來又被秦國奪去了七百多里土地,南邊又被楚國打得落花流水,內外交困、四面楚歌,終于在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