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一般來說,城市里的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城市是越發展越大,誰也不喜歡越來越抽抽。哪怕是個小縣城的網友在網上發言的時候,也要在自己縣城名字前面冠一個"大"字,這當然是說著玩的,不能說人家夜郎自大,只能說明大家都是志向遠大。
尤其是農村城市化的今天,城市都是越來越多、很多縣都升級為縣級市,原來的地級市的規模更是日新月異,級別也越來越大,很少有越來越"小"的。
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就有一個地級市,不但沒有將規模做大,反而是越來越"小",并入別的城市,成為人家的“區”,這個地級市就是山東的萊蕪。
說起山東省的地級市,其實一直都在走著“分離”的道路,數量本是呈現增長態勢,比如從臨沂中分出了日照,煙臺中分出了威海,淄博中分出了濱州和東營,文章的主角——萊蕪,就是從泰安中分出的。
萊蕪市,地處齊魯大地幾乎最中間,距離山東省省會濟南市和泰安市都非常近,距離泰安不到60公里,距離濟南100公里多一點,都算是一小時經濟圈之內。
萊蕪古稱“嬴”、“牟”,別名鋼城,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這里屬于魯國。萊蕪能牽連到的歷史名人最讓人引以為豪的莫過于秦始皇了,據說這里是嬴姓的起源地,也就是說,秦始皇的祖籍就是在這里。
公元前684年,齊國軍隊依仗戰斗力強大,悍然入侵魯國,魯國人民在魯國領導人魯莊公領導下,在曹劌親自指揮下,在萊蕪的苗山鎮打了一場漂亮的自衛反擊戰,即著名的長勺之戰。
當時齊國軍隊發起兩輪進攻,魯國軍隊都沒有理睬,曹劌認為齊國軍隊雖然強大,但一鼓作氣(第一次進攻)的時候士氣高昂,第二次就打折了,第三次就完蛋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個說法和“一鼓作氣”這個成語,就是那時候留下的。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后,秦在萊蕪一帶設置嬴縣,屬濟北郡所轄。
到了西漢的時候,這里增置了牟縣。
稍晚一些,西漢中央政府在牟縣東北設置萊蕪縣,因治所就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所以得名萊蕪。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陳、粟、譚的指揮下,曾在此發動了規模巨大的"萊蕪戰役"。
萊蕪市的具體位置在山東省中部,位于泰山東麓,它的北邊是盛產比姚明還高的大蔥的濟南下屬的章丘市,東邊是蒲松齡的故鄉淄博市和沂源縣,南邊鄰居是被泰安管轄的新泰市,西鄰泰安市的岱岳區。萊蕪的總人口在2014年是133萬,總面積達2246.21平方公里。
萊蕪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素有鋼城的美譽,因為“萊鋼”就坐落在這里,萊蕪本來有兩個區,一個是萊城區,另外一個就是萊鋼區,萊鋼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是中國重要的冶鐵中心,是山東最重要的鋼鐵生產以及深加工基地,萊蕪從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成為"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
萊蕪的經濟作物收入在區域經濟中占據非常大的比重,萊蕪的生姜譽滿天下,萊蕪的花椒香冠九州,萊蕪的蜜桃被稱為黃金蜜桃、全國馳名。
萊蕪市在2005年榮獲"國家衛生城市"稱號、2006年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在2008年成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萊蕪還連續五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的光榮稱號。
萊蕪先是在1983年8月迎來喜訊,經國務院批準,改設省轄縣級市,由泰安市代管。
1992年11月,萊蕪再次迎來喜訊,經國務院批準,萊蕪更上一層樓,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下面管轄萊城、鋼城兩個區,30個鄉鎮辦事處。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的年初,經國務院批準,萊蕪市被撤銷,并入山東省會濟南市,萊蕪市所轄的行政區域變成了濟南市的兩個區,即萊蕪區(原萊城區)和鋼城區,這樣一來,萊蕪市便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萊蕪為什么突然被“降級”?
其實這個消息不算新消息,至少早就在萊蕪本地傳遍了,知道萊蕪被省會濟南兼并,是大勢所趨,一點也不意外。
本地人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說自己是小時候是泰安人(92年之前還屬于泰安管轄),長大了才成為萊蕪人(92年到09年是地級市),年紀大了卻成了濟南人(09年1月之后)。
萊蕪被并到濟南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全國經濟都在騰飛,各地都在建立大都市經濟圈,作為山東省會,濟南也不甘落后,想爭取一個國家中心城市的頭銜。
可是不要說跟全國其他城市相比,放眼省內,濟南的“對手”都是巨頭級別,沿海開放城市、副省級城市青島,GDP幾年前就超過了一萬億,打民國開始就是直轄市,各方面地位遙遙領先于省會濟南。別說青島了,就連煙臺市的GDP都早已超過了濟南,不需要吞并什么新地方,即便把人家煙臺曾經管轄的威海市合并回來,連青島市的GDP都比不上煙威相加之和。
齊魯大地是個好地方,人杰地靈,又有沿海城市群做依托,在全國經濟建設中一向走在前列,GDP排名穩居第三,一度還擠到了第二。
省是經濟大省,可是這省會嘛,在經濟實力方面,的確是一條短腿,這一次省領導為了讓山東經濟更上一層樓,提出了建設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構思,這將有利于加快山東省的現代化強省建設步伐。顯而易見,濟南在這個經濟圈中扮演著龍頭老大的角色,只有讓濟南身強力壯了,才能擔當起這個重任,才能率領大家,讓山東經濟迅速騰飛。
萊蕪市經濟實力雄厚,距離濟南又非常近,劃給濟南市以后,濟南市的實力大大加強,隊伍得到壯大(下轄的區增加了兩個,人口增加了100多萬,GDP終于超過了煙臺,爬到了老二的位置上),濟南的綜合實力得到提高,城市功能就會更加完善,可以支配的資源更多,其爭取國家中心城市的競爭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強。
從地圖上來看,原來的濟南市歪歪斜斜,缺乏生機;現在加了萊蕪再看,多了厚重感,像不像一個大寫的“人”字,而且是一個站的很穩的“人”。
以前濟南市的人口才700多萬,而河南南陽的人口就一千萬左右,濟南的人口顯然跟省會城市的地位不太相符。
萊蕪并入濟南之后,濟南轄區面積達到一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加到了900萬左右,跟隔壁河南省省會鄭州的人口接近,成為當之無愧的大城市,進入全國最大城市20名之列。
在此之前,濟南的GDP不說青島和煙臺了,連老四濰坊都快趕上來了,而在萊蕪市并入濟南市以后,濟南市終于夢圓,坐穩了全省第二位置。
實事求是地說,萊蕪并入濟南對萊蕪來說也不是什么壞事,大河有水小河滿,濟南富裕了,萊蕪也會跟著發達,不管怎么說,萊蕪人已經成為了正兒八經的省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