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君主制到共和制,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都流了很多血,中國、沙俄卻在流血很少的情況下就做到了。不提“革命”的徹底性,單就結果來講,中、俄似乎與時俱進一些,沒辦法,概天下大勢浩浩湯湯也。
在初生的民國政府與袁世凱統領的大清政府的博弈過程中,清廷最后頒布的《清帝退位詔書》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流血沖突,為清朝政府尋求了一個相對體面的隱退出歷史的形式,賦予了新的中華民國以正當法理性,在政體完成變革的前提下,又消除了革命者的早期躁動情緒,維護了最初各邊疆民族所憎惡的“驅除韃虜”口號下的正常統治,也使得大家都把“破除”的革命初心及時扳到了“建設”的正常軌道上,《清帝退位詔書》的積極意義遠大于消極意義。
以下為《清帝退位詔書》原文:
激烈的戰爭將難以避免,最后的結果難料,無論是君憲制的北方還是共和制的南方取得勝利,都不敢妄稱最后的“勝利”,“南北分治”這種分裂模式將可能成為中短期局面,戰爭帶來的民族仇視心理將很可能促成血戰到底的結果。在漫長的戰爭中,北方獲勝,或者還可以維持一個大一統的疆域,假如南方獲勝,固然可以保持鐵血十八省的基本盤,也可能乘勝利余威啃下漢化的東北地區,但蒙藏新疆區域有很大可能烏云蔽日,統一難度極大。
從國際形勢上講,長期“內戰”的結果將否定前朝構建的各類外交體系,把一切推倒重來,外國勢力滲入的局部地區難免沖突加劇,甚至淪為直接殖民地,沙俄與日本這類有領土野心的兇鄰惡鄰不會放過這種機遇窗口,會攫取到最大的領土利益,這才是未來的中國的心腹之患,也將是初生國家的難以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