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饑荒是人類歷史上最難以揭開的一頁,相比戰爭的殺戮,這種平靜而煎熬的死亡方式更加讓人恐懼難當。
地震、旱災、水災、蝗災等天災往往是大饑荒的成因,但人禍(戰爭、封鎖、苛稅、掩飾)在大饑荒中每每也起到了推波助瀾之勢。
國外歷史上,比較知名的有愛爾蘭大饑荒、烏克蘭大饑荒和孟加拉大饑荒,它們都帶有人為的影子。
愛爾蘭大饑荒。
別看去年愛爾蘭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接近7萬美元,雄踞世界前列,但在一百多年前,它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卻是最窮的地方。
發生在1845年到1852年間的愛爾蘭大饑荒。饑荒過后,愛爾蘭人口銳減四分之一,之前有8百萬人,饑荒餓死了一百多萬,移民到北美一百多萬。
這場饑荒的主要成因是他們種植的馬鈴薯感染真菌性枯萎病大面積減免產,因為當時愛爾蘭人是以它為唯一的主食,倒不是因為它能把土豆做出新花樣,而是因為土豆單產量大,他們的土地面積很少,只能種馬鈴薯。多余的土地在英國殖民者的手中,他們有種谷物的習慣,但主要用于出口。
在這場大饑荒中,英國殖民政府必須承擔很大的責任,殖民者征收地租時毫不手軟,搶劫行為肆虐時管理卻不到位。堪稱人禍。
孟加拉大饑荒。
孟加拉大饑荒經常被人冠名以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種族滅絕,它發生于1769年到1773年,死亡人口超過一千萬,占到了當時孟加拉地區人口的三分之一。
起因是恒河下游地區的干旱,但就像愛爾蘭大饑荒一樣,與英國殖民者的作為有莫大干系,饑荒發生之前,英國人逼迫他們中的很多人種植罌粟等經濟作物,他們被迫放棄了水稻等糧食作物。一旦發生災荒,經濟作物是無法果腹的,而殖民者此際卻提高了稅收標準,在饑荒最嚴重的1771年的東印度公司最終收上來的稅收卻高于三年前的正常年景。直到二戰期間,孟加拉還爆發了一場死亡三百萬人規模的饑荒,丘吉爾卻曾經在一些場合下說怪話:“不管有沒有饑荒,這些印度人都會像兔子一樣繁殖。”
烏克蘭大饑荒。
1932年到1933年,烏克蘭等前蘇聯地區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大饑荒,烏克蘭地區人民的死亡人數達到了三百萬到五百萬之間,并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死亡人口大約占到當時烏克蘭人口的四分之一。
烏克蘭大饑荒的原因只有一小部分是自然災害,更多的是前蘇聯的錯誤政策這種人為因素,至今還有許多烏克蘭人寧愿相信,那次大饑荒是當初前蘇政府針對烏克蘭人的刻意報復。
饑荒的時代發生在農業集體化之際,饑荒之前,大量烏克蘭人被以成分名義驅趕到了西伯利亞等地,留下來的烏克蘭人也戰戰兢兢,生怕糧食產多了就被劃到西伯利亞陣營,糧食產量一路暴跌。
而蘇聯政府面對銳減的產量也采取了反其道而行的措施,加強征收工作,嚴禁民間私藏一粒糧食,為此不惜抓走并審判了近8萬烏克蘭人,很多人因此被槍決。即便是在形勢最嚴峻的時刻,也絕不允許外來的糧食進入烏克蘭地區,封鎖道路,確保人口不向外流動。
目前的烏克蘭,已經將每年的11月22日定為“饑荒紀念日”,國家舉辦各種紀念儀式。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大饑荒之年,易子相食絕非聳人聽聞,死亡人數較多、記載比較明確的在近代也發生多起。
光緒年間,從1875年到1878年,中原地區的豫省、冀省、晉省等地發生了一次大饑荒,被稱為“丁戊奇荒”,造成死亡人數也超過千萬,有兩千萬人逃荒別處。
1942年到1943年的中原大饑荒,發生的地點與丁戊奇荒如出一轍,雖然是由旱災、蝗災引發,但災區處于交戰區域以及國府救濟不力,也都是使災情無法及時控制的人為原因。這次大饑荒造成的死亡人數在三百萬到五百萬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