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常以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稱,五千年的深厚文化積淀和歷史底蘊,素來是國人津津樂道的資本。
而在歷史上另外三個與我們并稱的古文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現在卻都已經被認定消亡。
為什么說四大文明只剩下中國?印度和埃及究竟還該不該稱四大文明呢?
地理位置離我們最近的古印度文明,跟現在所謂的印度相比,基本不存在直接的文化紐帶關系。
古印度的發展歷史復雜,在最早的印度河文明因遭受雅利安人入侵而湮滅后,重新建立的文明又屢次被外來勢力沖擊,在近代更是慘遭英國東印度公司殖民洗掠。
在這些過程中,他們的社會結構和民族文化不斷經受打擊,以至于英文都快要成為母語,宗教信仰也由佛教變為了現今盛行的印度教,中間伊斯蘭教還強勢存在過很多年。
所以,古印度的文明,可以說在19世紀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之前,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古埃及文明也可稱作尼羅河文明,從公元前5000年左右興起,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占領埃及,也算是極其悠久的了,但是同樣沒能躲過文明斷絕的結果。
不僅僅是政權的失去以及外來文明沖擊過程中特有習俗信仰的同化,就連作為文明重要載體的文字——古埃及文世俗體,也在公元一世紀時逐漸被科普特字母迭代;直到公元四世紀改信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下令關閉所有非基督教的神廟后,掌握古埃及文字閱讀能力的祭司徹底消匿,古埃及文字自此失傳。
雖說近現代古埃及文字逐漸被有關專家重新推譯出來,但文明的斷代畢竟已經無法挽回了。所以現在的伊斯蘭文化的埃及,也沒有資格以四大文明自稱。
相比這這些在歷史巨輪碾壓中紛紛煙消云散的文明,中國始終保持著薪火相傳、綿延不絕的文化脈絡。
在數千年的傳承過程中,漢民族長期掌握著最高政治權力,即便是少數民族統治的元清兩代,漢人為官的依然居于多數地位;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歷朝歷代漢字始終被作為唯一的官方文字固定傳承下來,為文化的傳承早早地奠定根基;漢族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種大氣魄的文化包容性、以及面臨外部威脅時一致對外的民族凝聚力,大部分試圖侵入漢文化體系的文明,最終都難免被消弭或被同化……
所以我們講四大文明,卻從來不會像其他古文明一樣,在中國前面也加上個“古”字,因為我們的文明一脈相承、貫穿始終,從久遠的過去延續至今,始終葆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內核。
四大文明發展到現在,只剩下中國仍存在著頑強的生命力,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堅持對外開放的國際化策略,不斷為本民族文化注入新鮮血液,與時俱進,發展和壯大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的新內容。
每個文明的演變歷程,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一次藝術性創造,各位在感喟這些古文明消亡的同時,更理應珍重我們自身民族的璀璨文化,堅持傳承與弘揚富有社會正能量的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讓我們的偉大文明能夠永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