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但是他卻只活了44歲,大家為他惋惜。很多人說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會打破,蜀漢就會一統天下,曹魏和孫吳將不復存在,就不一定有《三國演義》這部書了。
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其實這話有點夸張,曹操能一統中原,在三足鼎立中占據優勢,不僅僅是因為謀士太給力,而是因為曹操這個公司總裁懂得知人善任,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有親和力、凝聚力,麾下聚集了天下最有本事的精英。
看看曹操的團隊吧,謀士省略,單看武將:徐晃、張遼、張郃、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樂進、李典、于禁;武將陣容強大,堪稱豪華戰車。
但是法正的能力也確實厲害,連曹操都非常惋惜,為沒有讓把法正收歸門下感到萬分遺憾,他曾不無感嘆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曹操把最高明的謀士挖來了,唯獨沒有把法正弄到手。不過注意了,曹操說的是"奸雄",就是能壞事的小人。
不過法正也不算是英年早逝,三國的時候人平均壽命也就30來歲,三國的謀士生活條件好,活的壽命長。法正活了44歲(虛歲45歲),跟諸葛亮(53歲)、荀彧(49歲)相比是短命;跟郭嘉(37歲)和孫吳智囊周瑜(35歲)相比,算是長壽了。而且法正是220年去世的,當時郭嘉都死了13年,荀彧死了8年,賈詡死了7年,許攸死了16年,周瑜死了10年。
有能耐的人都死的比他早,也沒見法正有什么作為。如果說有人妨礙他才華發揮,那只能是諸葛亮了,因為諸葛亮比法正多活了14年。
程昱雖然跟法正一年去世的,但此人跟著曹操并沒有多大作為,只能說他管理后方能力不錯,指揮才華只能說算是二流。
法正如果說有才華,那是邪才,反復無常,見風使舵、搞陰謀的才華。
法正在建安初年,天下發生大饑荒的時候,法正跟老鄉孟達一同來到蜀地避難。
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時期,是劉璋收留了他,還給了他一個官(代理軍議校尉)做。
法正不但不懂得感恩,還勾結益州別駕張松吃里扒外,蠱惑嚇唬劉璋,打算引劉備狼入室。
在劉備兵臨城下之后,法正假惺惺地說要報答劉璋的恩德,顧全君臣名分,迎接劉備入主成都。劉璋投降后,法正唯一的功勞就是勸說劉備起用了庸才許靖,為劉備贏得了求賢若渴的美名,再沒有什么作為。
再說法正心胸狹窄,不能包容,對別人一頓飯的恩德也要報答,別人有一點點對不起他也要報復,對于敢對他提不同意見的人輕則給小鞋穿,重則殺頭。(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所以大家群情激奮,到諸葛亮那里控告法正,諸葛亮也非常無奈。
法正說白了就是依仗劉備的寵愛肆無忌憚,根本就不是什么治國能手,也沒有見過他指揮過什么大戰役,跟荀彧、郭嘉是霄壤之別。
法正唯一的亮點,就是在建安22年跟劉備出了個金點子,進軍漢中,打敗了夏侯淵,壯大了劉備的勢力。
不過法正充其量也只能做個參謀,在關鍵時刻出個主意,讓他獨當一面駕馭一個將軍,指揮千軍萬馬,無論是氣度還是韜略都遠遠不夠。要不了幾天,大家都得離開他,作鳥獸散。
綜上所述,若法正在,就沒有三國,曹魏和孫吳就要歇菜,顯然是夸大其詞。
如果說,沒有法正的話,劉備就沒有立足的地方,就不會有蜀漢,這倒是有幾分可能。
因為法正如果不出賣劉璋,曹操有可能會打進成都,劉備就沒有進蜀中的可能。
而且劉備入川之后,法正作為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之一,其家族勢力對劉備站穩腳跟,鞏固根據地,起到了關鍵作用。
這話只能說法正要是死得太早,就不會以后蜀漢,就不會有三國。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那就是瞎掰,也許是說如果法正不是早死,也許會把蜀漢折騰死,蜀國的滅亡也要來的更早。
百姓人人愛三國,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淡定,這里是三國》的作者霧滿攔江,就用犀利幽默搞笑的筆法,帶領讀者破解一個又一個的三國謎團。讓讀者體會到智力晉升的優越快感。這本書不是對古老歷史的簡單重復,而是一次妙趣橫生的心靈淡定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