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姜維出生于天水冀縣,其父姜冏時任漢天水郡功曹一職,在一次外出鎮壓羌族叛亂的途中不幸殉職,少年姜維因此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生于西北苦寒之地,自然需要練就一身武藝,不僅如此姜維還博覽群書,尤其喜歡研讀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的著作。在父親為國捐軀后,姜維因父功績被拜為中郎將,有權參與天水郡軍政事務,成為一名正式公務員。
史書中有關姜維入蜀之前的記載僅限于此。但通過考證,我們不難發現,事實上姜維有著羌族血統。
姜姓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解字》、《國語》、《左傳》等書中均記載姜姓為炎帝之后,姜姓先祖還曾因輔佐堯有功,而被封為諸侯。
其次,姜姓也是周代的皇親一族。根據《史記》記載,周人先祖棄的母親名叫姜原;《說文》一書中更明確指出姜姓就是周人舅族。周人本就是羌族中的一支,周在確立統治后大肆分封功勛貴族,其中申、呂、齊、許等地的諸侯都是姜姓。
從文字演變中也可以探尋一二。在甲骨文中,"羌"字上羊下人,"姜"字上羊下女,相似的字形結構讓章太炎、傅斯年、顧頡剛等歷史學家都認為"羌""姜"二字本就同源,甚至就是一字,這也反映出少數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的歷史進程。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中羌族中的姜戎就扮演過重要角色,即與犬戎合兵一處攻陷周朝首都鎬京,逼得周幽王自焚王宮。
晉惠公時也曾招募過一批姜戎參與了晉秦之間的崤之戰,幫助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后來隨著羌族部分內遷,逐漸與中原地區的漢族融合,在秦漢之際已經成為關東地區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秦朝為打壓六國舊日豪強,曾遷命令天下富戶遷入咸陽。西漢時漢高祖、漢武帝、漢宣帝、漢成帝時期先后五次下令向關中地區遷移人口,姜姓族人也在遷徙之列。
遷入關中的姜姓相當于回到了老祖宗們生活過的土地,因姜姓大都聚居于天水,故當地也以天水二字當作郡名。姜維之父姜冏便是出身于天水姜家,雖然這時節姜姓依然沒落不復前人輝煌,但向前追溯,姜維的身上還是流淌著羌人之血的,這也為后來姜維入蜀后主持北伐方略奠定了基礎。
建興六年(公元226年)諸葛亮開始了首次北伐,這次北伐的威懾力十分可觀,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風而降,天水太守見各地府縣盡皆投降,手下們看著太守大人的人頭眼中紛紛閃耀著異樣的目光,于是天水太守連夜棄城逃往上邽,本為魏將的姜維自然要追隨太守,但此時已經是驚弓之鳥的天水太守并不信任這個毛頭小子城門都沒讓進便將他趕走,無奈之下姜維本要回家守城,不想老家冀縣縣令也將其拒之門外。于是姜維只好投奔蜀軍。
姜維的才能便是從入蜀之后逐漸顯露出來。
從姜維入蜀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七年中,姜維首先擔任丞相府倉曹櫞,并未直接參與蜀漢軍政大事的決策,也并未予以重任,只是讓姜維練兵六千,不久之后蜀相諸葛亮越來越對這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所表現出的軍事才能和忠心所震撼,曾多次向蔣琬、張裔等人稱贊姜維思維縝密,堪稱"涼州上士",于是將他欽定為自己百年周后的繼承人,扛起蜀國大業。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根據諸葛亮遺命,蔣琬、費祎先后擔任蜀漢行政主官,而姜維則成為蜀國的最高軍事統帥。按照理想化的狀態,蜀漢出現將相和的局面后,即使三個臭皮匠頂不上諸葛亮,也不會讓蜀漢衰落太快,可是歷史不容假設,蜀漢政權針對是否繼續執行諸葛亮北伐策略而陷入爭執。
看著如恩師一般的諸葛亮六出祁山未果的姜維,時刻都在尋求機會繼續北伐,但主持政務的費祎對此持有強烈反對意見,他清晰的認識到自己和姜維的才干遠不如諸葛亮,與其進行徒勞無功的北伐,不如保境安民,守住蜀國基業便是最大成功。
但是費祎的觀點無異于腐儒之見,他并沒有看到即使諸葛亮在世,蜀國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北伐正是為了消耗魏國國力,從而尋求機會擴大蜀國戰略空間,只有爭取更大的空間,蜀國才有可能繼續存活甚至統一天下。但不北伐就意味著戰略空間會被固化甚至遭到壓縮??傮w上看來姜維的堅持北伐的意見是正確的。
即使有朝廷掣肘,姜維依然尋求機會主動出擊。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魏國爆發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發動政變羈押斬殺了以曹爽為首的大批魏國宗室力量。
姜維敏銳地捕捉到魏國朝局動蕩,正是出兵良機,于是提出可以利用自己早年在天水的家庭背景,西和羌戎,割據隴右。但是這一具有極大可行性的計劃仍然遭到了費祎的強烈反對,每當姜維想要出兵,費祎只與兵不過萬人,導致蜀漢坐失良機。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老對頭費祎終于去世,姜維的軍事行動獲得相對自由的政治空間,于是他開始了對魏頻繁的軍事進攻。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在延熙十七年到十八年這段時間,姜維率軍進攻隴西,連克河關、狄道、臨洮,之后于洮水大敗魏軍取得洮西大捷。
姜維本要趁此次大捷繼續進攻實現其割據隴右開拓戰略空間的構想,但奈何此時蜀漢大臣多為茍且偷安之流,鎮西大將軍胡濟甚至故意貽誤行軍,導致姜維孤立無援被鄧艾擊破。更為嚴重的是宦官黃皓弄權,迫使姜維只得前往沓中屯田自保。自此姜維再無北伐機會。
漢中最為蜀漢政權的北大門也是北伐的前沿基地,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蜀漢后期,姜維為了實現自己割據隴右的戰略構想,調整了漢中方面的軍事部署,歷史上稱之為"斂兵聚谷"。
"斂兵聚谷"即是將漢中兵力進行收縮,實行堅壁清野,趁來犯之敵遠來無果退兵之際,趁勢殺出對敵有生力量進行殲滅,類似于關門打狗。那么姜維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戰略方針呢?
首先是因為蜀國兵力嚴重不足。
根據裴松之注《三國志》記載,在蜀漢后期全國作戰兵力僅有十余萬人,在蜀景耀五年時司馬昭謀劃伐蜀時曾有魏臣計算過蜀國兵力僅有九萬,成都守備部隊占半數以上,漢中守軍僅有三萬,剩下的士兵要分守蜀國各地,兵力捉襟見肘之下,只有集中有生力量才能有力地打擊敵軍。
第二,漢中下轄城池多數久無戰事發生,即使防備敵軍偷襲,三萬兵力分而守之也無濟于事,不如扼守要塞,與漢中主城互為犄角。
第三,姜維以占據隴右為戰略目標,于是將有限兵力收縮向隴右地區集結,以備隨時進攻隴右。
姜維繼承諸葛亮的真略思想所提出的"斂兵聚谷"具有靈活機動、防守反擊的特色。但是在具體實踐中卻遇到各種阻礙。
統帥方面,作為"斂兵聚谷"的提出者,姜維本應負責起整體戰略,但是姜維在蜀漢的威望遠不如諸葛亮,且姜維孤懸于蜀漢三大派系即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之外,行事常遭掣肘,于是該戰略的實際主持者便成為扶不起的后主劉禪。這也正是"斂兵聚谷"戰略失敗的導火索。
將領方面,"斂兵聚谷"需要防守多處戰略要地,但當鐘會鄧艾南征蜀漢時,陽平關、漢城、樂城守將除傅僉戰死外紛紛倒戈,腹地江油守將馬邈更是剛見魏軍便獻城投降,前者導致蜀漢北方防線崩潰,后者導致姜維無法及時調兵回援。至于諸葛瞻死守綿竹更是與姜維靈活的戰略背道而馳,導致姜維心血付諸東流。
面對糜爛的蜀漢政局和戰局,這位早已不再年輕的將軍已經身心俱疲。景耀六年冬,鄧艾偷渡陰平,直取蜀漢,后主劉禪出城投降,遠在劍閣的姜維更無理由繼續堅持,就近投降鐘會。
早有異志的鐘會意圖拉攏姜維這位蜀漢重臣,協助自己割據巴蜀圖謀天下,而姜維也心有靈犀,企圖通過鐘會之手營救劉禪,復興蜀漢。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魏軍將士也不愿造反,先后擊殺鐘會、姜維,徒呼奈何。
與姜維共事的蜀漢名臣郤正曾這樣評價姜維:
姜維為蜀國"上將之重",權勢地位無人能及,但家中宅舍簡陋,少有資產,一生也未納妾,家中更是沒有一點聲色犬馬,衣著簡樸,飲食簡樸,國家所給俸祿只夠家中用度。
這樣的評價可以說和諸葛亮極為相似,頗有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遺風,可惜蜀漢因為自身實力所限,即使姜維有麒麟之才也難以回天,所謂獨木難支將傾之大廈,若以成敗論姜維,難免有失偏頗,說姜維是后三國時代的悲情英雄,可謂十分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