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兩匹千里馬放到驢圈里。
其中一匹積極的想:我既然遭此不幸,為了生存,我必須同化成驢性。所以,它每天學驢叫,吃驢食,便被群驢認可為朋友而幸存下來。
另一匹千里馬高傲的想:我是千里馬,怎能同驢一樣?寧可餓死也不吃驢食物,群驢看到它與自己不一樣便群起而踢之,幾天就被驢踢死在驢圈里。
經(jīng)理人,你們從這個故事里得到了什么管理啟示嗎?
積極的千里馬懂得自然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道理,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能適應(yīng)、能生存、能發(fā)展。中國人不就是這樣嗎?一生在不同的企業(yè)做不同的事情,美國人一生在不同的企業(yè)做同一件事,日本人在同一企業(yè)做不同的事情,看來,中國的適應(yīng)能力是最棒的。積極的人像太陽,走到哪里,哪里亮。
高傲的千里馬:可以給他貼上傲視群芳、不屑一顧、高調(diào)、自以為是、孤注一擲等標簽,俗語說:搶打出頭鳥。看來,這類馬,沒有用心學習毛主席的的兩個務(wù)必之一——務(wù)必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泰戈爾也說:“當一個人懂得謙虛的時候就步入了偉大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