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家住江蘇南京的陳先生在體檢時被查出了結腸息肉,數量驚人,大大小小共200多個息肉。最終,經過長達3個小時的手術才將這些息肉摘除。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內部組織表面應該是平滑狀態,但是受到其他不良因素影響可能會生長出一些贅生物,這就是息肉。
息肉的生長位置不固定,腸道、子宮、鼻、咽喉、胃、膽囊等等都可能出現,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生長在腸道的息肉——腸息肉。
01
腸息肉,
都是怎么被發現的?
腸息肉的形態、大小多種多樣,可以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數量也能從1個到數個、數十個、甚至如上述陳先生一般數百個。
腸息肉早期由于體積較小,多數無明顯自覺癥狀,只有在腸鏡檢查中才被發現。
也有部分人群可出現腹痛、腹瀉、便秘等癥狀。
隨著息肉體積變大,可能出現便血,此時部分人還會伴隨腹脹、腹部絞痛。
出血過多或長期慢性失血還可能有貧血癥狀。
若是短期內出現持續便秘,粘液便、腹瀉或大便習慣和形狀的改變(比如大便變細),都應引起高度重視。
02
這種體質的人
最容易被腸息肉盯上!
從西醫角度來看,腸息肉的出現主要與感染、年齡、遺傳、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導致腸息肉的出現。
而中醫并沒有明確記載的“腸息肉”的病名,但根據其表現出的臨床特點可歸屬于中醫“腸瘤”、“腸蕈(xùn)”范疇。
腸瘤病位雖在腸,但屬脾胃所主,發病與痰濕、瘀毒相關。
03
發現腸息肉,
多大概率會癌變?
腸道息肉按病理類型可分為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
其中,非腫瘤性息肉癥狀一般較輕,危險程度較低。腫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癥狀相對較重,更容易發生癌變。
手術切除是西醫中常用的治療息肉的方法,但不能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息肉雖已經切除,但脾虛的問題并未解決,沒有達到治“本”的目的。
中醫治療腸息肉則是從治“標”和治“本”兩方面齊齊入手。通過藥物治療以健脾祛濕,恢復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使息肉失去痰濕的供給;同時輔以化瘀散結的藥物,化解息肉。在不手術的情況下標本兼顧,減少患者的痛苦,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復發風險。
除了口服藥物之外,也可通過食補、運動、曬太陽、艾灸中脘、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位或中藥敷貼等方法來調理,振奮扶助陽氣,改善體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息肉的復發。
04
日常生活中,
如何預防腸息肉?
1合理飲食
食材:佛手12克、延胡索10克、豬肚1斤、生姜4片。
制作:豬肚洗凈切條,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瓦煲內,加適量清水,煮沸后改小火煲2小時調入食鹽,即可食用。
功效:升脾氣、健脾胃。
食材:薏苡仁、赤小豆、澤瀉、淮山藥、扁豆、茯苓,按1:1的比例取量。
制作:將所有食材全部碾碎成細粉,混合后一起用文火慢慢炒至到粉末變成深黃色且有香氣,取出放涼之后密封保存。服用時取20g細粉放到杯子里,加開水沖泡調成糊,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適量白糖調味。
功效:滲濕止瀉、補氣健脾。
2適當運動
尤其是久坐人群,應定期進行適量的運動,以促進腸道蠕動。
最好可以多進行戶外活動,多曬太陽,有助于陽氣的補充,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提高自身正氣,才抵御外邪侵襲。
3調節情緒
《素問·百病始生》認為:若內傷與憂怒,則氣上逆,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亦成積。
現代人由于生活壓力大、節奏快,思慮過度、情志不調,容易導致肝氣不舒,氣機不暢,從而影響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痰瘀互結產生息肉。
脾氣急躁之人應移情易性,舒暢情志,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
4定期體檢
40歲以上從未做過腸鏡檢查的人群,以及有家族腸息肉病史等高危人群,應當定期做腸鏡檢查,一旦發現腫瘤性息肉,需及時進行腸鏡下切除,避免惡變的可能。
周寧
國醫大師周仲瑛之子
副主任醫師 中醫內科
副主任中醫師,國醫大師周仲瑛之子,從事中醫工作40余年。
擅長:
擅長治療內科疑難雜癥及腫瘤。如慢支、哮喘、肺氣腫、肺結節、甲狀腺結節.乳房結節、慢性萎縮性胃炎(息肉、增生、腸化)、冠心、中風、頭痛、眩暈、失眠、耳鳴、癲癇、類風關、脊柱炎、頸椎痛、干燥綜合癥、腎病、尿結石等,以及月經失調,痤瘡、脫發、更年期綜合癥等內分泌引起的疾病。同時對肺癌、胃癌、腸癌、食道癌、甲狀腺癌、鼻咽癌、膀胱腫瘤、腦瘤、淋巴瘤,治療經驗豐富,療效顯著。
出診時間:
周五、周六上午 固生堂南京寧西中醫門診部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