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關節炎
骨關節炎的發生多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骼的彈性和韌性減弱,軟骨變薄,骨與軟骨連接區修復和重建的能力越來越差,當關節軟骨承受的壓力過大時,導致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形成骨關節炎。
二、關節炎根據癥狀和病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1、急性關節炎起病急,患者關節紅、腫、痛、熱,并有功能障礙及全身發熱等癥狀;
2、慢性關節炎則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畸形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關節炎的早期病變僅侵害關節滑膜,晚期則關節軟骨及骨質均可能發生變化甚至破壞。
三、關節炎根據病因可分為: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骨性關節炎及化膿性關節炎
1、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為風濕熱的表現之一,多見于成年人,常發生于膝、肩、肘、腕等大關節,發病多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出現游走性關節痛、腫及發熱和其它風濕熱的表現。
2、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見于青壯年,起病緩慢,常發生于手足小關節及骶髂部,并逐漸累及全身關節。初始患病關節亦表現出紅、腫、痛及活動不便等,久則關節畸形或強直。
3、外傷性關節炎。外傷性關節炎多因外傷或持續慢性勞損引起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或形成骨刺,表現為患病關節腫、痛及運動障礙,易發生在持重關節、如肩、膝、踝等關節,運動員及青壯年中多見。
4、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病變,骨關節炎的名稱極多,如肥大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或骨關節病,均指一種病,國內統一使用骨關節炎。其患病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發。
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骨性關節炎由組織變性及積累性勞損引起,多見于肥胖超重的中老年人,最常發病的部位是膝、手指、頸、腰椎等處,癥狀主要為關節疼痛、僵硬(經輕微活動后會覺疼痛減輕),重者可出現關節腫脹、肌肉萎縮等。
5、化膿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往往由細菌侵入關節腔引起,多見于少年兒童,常發生于髖關節,主要癥狀為局部紅、腫、痛、熱和功能障礙,以及高熱等全身中毒癥狀。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關節炎或何種類型的關節炎,均應及早診治,以免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障礙甚至致殘。
四、關節炎常用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
①宣傳防病知識、保護關節:首先要讓患者對該病有所認識,體育鍛煉要循序漸進,防止關節過度運動和負重,避免關節機械性損傷。嚴重時應制動或石膏固定,以防畸形。減輕體重,使用把手、手杖以減輕受累關節負荷。與職業有關者,應調換工作。進行有關肌肉群的鍛煉,可保持和改善關節活動,以增強關節的穩定性。
②物理療法:熱療、水療、紅外線、超短波、電刺激等均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疼痛等癥狀。牽引療法對頸椎病神經根型患者效果較好,可以松弛肌肉,緩解疼痛,并能防止神經根相鄰的組織形成粘連,但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2、藥物治療
①改善癥狀的藥物:鎮痛劑如對已酰氨基酚有鎮痛作用,但抗炎作用弱。非甾體抗炎藥有抗炎止痛的特點,用藥后可減輕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
②糖皮質激素:不宜全身用藥,僅在對其他治療無效,關節有急性炎癥發作表現或有關節周圍滑膜炎,肌膚炎等可給予關節腔內或病變部位局部注射。不宜反復使用。同一部位二次注射間隔時間至少在3個月以上。
③使用軟骨保護劑:可緩解癥狀,維持和恢復關節功能。
④黏彈性補充療法:是向關節腔內注射大分子量的透明質酸溶液,減輕滑膜炎癥,軟骨破壞和改善關節功能,阻斷局部病變的惡性循環。
3、關節鏡下治療和關節置換
根據病情采用關節鏡下關節沖洗等,關節畸形嚴重者,可采取截骨矯形術,關節破壞、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行關節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