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又叫做退行性關節病、增生性骨關節炎。
不同名稱來源于不同的關節病理表現,即有軟骨磨損、撕裂的同時,伴有新生骨贅的形成(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骨刺)。
什么原因導致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可以分成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原發性的找不到病因,繼發性的系在原有疾病基礎上發展成骨關節炎,疾病的共同終末表現是骨關節炎。
出現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中,最重要的三大因素分別是:
★ 肥胖
★ 膝關節周圍肌肉退變
★ 年齡增大
除此之外,寒冷潮濕氣候、工作中經常穿高跟鞋、性別、家族史等,都或多或少的導致關節退變。
常見的發病部位?
手 ? 遠端指間關節最常受累。
膝 ? 早期癥狀為上下樓梯時的膝關節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呈單側或雙側交替出現,后期出現關節腫大,多因骨性肥大造成,也可引起關節腔積液。
髖 ? 表現為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膝關節。
足 ? 第一趾關節是病變出現的常見部位。穿緊足鞋和反復外傷是其病因。癥狀為局部疼痛、骨性肥大。
脊柱? 椎體、椎間盤、骨突關節的退性性病變引起頸、腰段椎體的病變。局部出現疼痛、僵硬。
三大常見誤區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表示多數人對于骨關節炎的成因、治療和預防,還是存在常識性的誤區。
誤區一:骨關節炎是由于缺乏鍛煉、血脈不通引起的,所以加強鍛煉,多做運動對治療骨關節炎有益。
成年人的骨與軟骨的結構已經基本固定,這些骨與軟骨都有一定的使用壽命,當關節退變達到一定的程度時,人就會感到關節僵硬、腫脹、疼痛等不適。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愛好體育運動的老年朋友,每天爬山、跑公園、登臺階。這些日常鍛煉固然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但在同時也在加速關節的磨損和老化。
所以對老年人而言,應適當運動,避免大運動量的、長時間的體育運動,以保護關節,延緩關節的退變。
誤區二:鈣的流失會造成骨質疏松,骨質疏松引起骨關節病,所以需要大量補鈣。
骨質疏松癥是骨總量的減少,骨骼結構松散如“蜂窩煤”一般,表現為骨脆性增加,易發骨折且不易愈合。
骨關節病則是由于關節經過幾十年的使用,表面的軟骨發生退變、磨損、剝落,引起關節周圍以及軟骨下骨發生增生、硬化、骨贅形成、囊性改變。
因此,骨關節病和骨質疏松癥是骨的兩種不同的疾病狀態,兩者可以同時存在,補鈣并不能解決骨關節炎的問題。
誤區三:治療骨關節炎,藥物可以速戰速決。
骨與關節疾病發展過程緩慢,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才能發展到影響患者生活的程度。
因此,要想緩解癥狀,就要有“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不能急于求成。
如某些中藥宣稱治療滑膜炎、骨關節病可以“快速起效”、“快速止痛”,只能說明是其中添加的止痛藥物成分在起作用。
所以對于這一類疾病,應盡快來正規的大醫院就診,遵照醫囑規律服用療效確定的抗炎藥物,配合外用藥和理療才能盡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