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特別是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能即刻緩解、消除關節疼痛,增加肢體活動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成功手術。尤其對老年病人,能大大提高生活質量。人工關節手術療效的確切性及可預期性,使更多的病人樂意接受人工關節手術。
什么是人工關節置換?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專家介紹說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將已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如同裝牙套一般,植入人工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它可以說是本世紀骨科手術最偉大的突破之一。目前它已應用於治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間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等疾患,但以全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最為普遍。
人工關節的設計及材質是生物力學專家、材料工程師及骨科醫師不斷努力的智慧結晶。它多由金屬和高密度的塑膠質材,依照人體關節的構造、形狀和功能制作而成,金屬的種類,包括合金、鈷鉻合金、陶瓷及不銹鋼等,而塑膠材質是高密度耐磨損的聚乙烯。為了讓關節和骨骼緊密結合,日后不易產生松動可使用骨水泥固定或利用人工關節上的孔狀處理,讓骨頭長入。
哪些病人適合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目前認為除急性感染性疾病、活動性結核和血液系統疾病外,許多疾病所致的關節疼痛和嚴重功能障礙,都可采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年齡仍為重要參考因素),主要包括:
(1) 骨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畸形或關節破壞;
(2) 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功能喪失;
(3) 關節局部的嚴重粉碎性骨折或是創傷性骨關節炎;
(4) 關節因感染包括特殊感染造成功能喪失;
(5)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晚期;
(6) 股骨頸骨折不愈合或老年股骨頸骨折延遲愈合;
(7)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所致關節疼痛;
(8) 關節部位及周圍的骨腫瘤。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多久可以正常行走?
人工關節置換如同倒吃甘蔗,愈吃愈甜,術后前幾天較辛苦,待引流管拔除后(約兩,三天),即鼓勵病人下床,以助行器或拐杖練習行走,并開始床邊的康復運動,術后約七至十天可出院。如關節固定方式是采用多孔性固定術后通常需使用助行器或拐杖六周至三個月,減少關節承重,以使骨頭侵入孔狀人工關節表面,產生牢固的結合。
如果病人較高齡(一般大于70歲),骨質較為疏松或有腦中風等神經疾患,需早日下床行走,醫師多會使用骨水泥固定人工關節,術后肢體可以馬上承重,縮短拐杖使用時間。一般說來,術后三個月,日常活動可漸回復正常。患者偶而仍會覺得肢體輕微腫痛或酸麻,只要沒有疼痛加劇或出現發炎現象,不必太在意,隨著時間會漸入佳境。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需注意什么?
骨科病房於病人行關節置換術后,均會給予病人一份宣教資料,除告知病人定期回診外,并提醒病人如何繼續加強肌肉的鍛煉,避免不適當的姿勢和動作,我們也希望病人能保持理想體重,遇有傷口腫痛加劇,有分泌物、聽到關節有異常聲響或是關節受傷造成行走困難時,應立即返院檢查,關節置換術后的應很好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專家袁林表示關節置換術后可以進行騎車、行走、跳舞、游泳等運動,但不鼓勵進行跑、跳等劇烈運動以及長距離行走、爬山等。此外當您有牙疾需找牙醫治療,皮膚上有任何傷口發炎或需接受其它手術時,請您在就醫時,告知醫師您是一位已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病人,請給您一些預防性抗生素,以免細菌進入關節,導致嚴重感染。
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
康復鍛煉對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取得成功至關重要。術后2-3天拔除引流管,拍片,如果關節位置及固定良好,即可在醫生及康復師的指導下開始進行康復鍛煉,包括直腿抬高鍛煉股四頭肌和行走訓練等。即使在完全康復出院后,一般也要求堅持有規律的康復鍛煉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