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關節炎是由于膝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和慢性積累性損傷,引起的膝關節軟骨變性,關節增生,骨刺形成等病理改變,以膝關節疼痛、運動受限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一種病癥,又稱“退行性膝關節炎”、“增生性膝關節炎”。屬于祖國醫學“骨痹”范疇。發病機制十分復雜。
病因病機
病因較多,首先看年齡,隨著年齡增加,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活動時由于關節兩端骨面直接接觸而引起疼痛。韌帶松弛,關節不穩,肌力減弱等,由于骨骼承受的壓力增大,受力不均,引發膝骨關節炎。
肥胖,體重與膝骨關節炎的發生密切相關,肥胖者增加了承重關節的負荷,進而促使軟骨破壞的發生,使得肥胖的人易患膝骨關節炎。
炎癥,膝關節炎癥本身并不是骨關節炎的原因,而炎癥的后果,是造成骨關節炎的起因,如類風濕關節炎,關節軟骨遭到損害的結果導致了骨關節退行性變。
生物力學因素,膝骨關節炎是發生在關節軟骨的病變,雖然化學、酶和代謝因素能夠降低關節軟骨的強度,但要使軟骨磨損剝脫卻需要機械力。由于應力太大,或是由于負重區域太小,或二者兼有,造成局部應力的集中,可能發生軟骨的損害。
免疫因素,一旦軟骨受到損傷,軟骨成分便可被暴露出來,引起自體軟骨成分的自身免疫反應,促進軟骨細胞的破壞。
骨內壓增高,骨內壓增高并持續存在,一方面可使軟骨下骨發生壞死,壞死的骨小梁在吸收重建過程中使軟骨下骨硬化梯度增加,吸收震蕩能力下降,使軟骨受力不均,局部壓力變大,進而導致或加重軟骨的損傷,促使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細胞因子學說,細胞因子在膝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調控作用。膝骨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液中一些細胞因子的水平明顯升高,可誘導軟骨細胞產生過氧化反應,促進軟骨的吸收,從而導致了膝骨關節炎的軟骨破壞。
自由基學說,自由基可抑制軟骨基質蛋白多糖的合成,使膠原纖維受損,不能有效地保護軟骨細胞,造成軟骨受損。
基因因素,基因的結構異常,家族遺傳,可導致關節軟骨發育不良。臨床上則表現為關節軟骨過早退變破壞,繼而發生骨質增生等原發性膝骨性關節炎。
內分泌紊亂因素,軟骨中蛋白多糖減少,其含量下降與病變程度成正比。比如絕經后的婦女,雌激素缺乏,易患此病。
軟骨酶降解學說,損傷的軟骨細胞釋放蛋白酶和膠原酶,造成軟骨基質的降解。關節軟骨分解代謝大于合成代謝。二者間的相對平衡被破壞而促進了軟骨的降解,進而導致膝骨關節炎的發生。
隨著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的發展,膝骨關節炎動物模型的建立,研究者發現遺傳因素、細胞因子、金屬蛋白酶、性激素、骨內高壓等在膝骨關節炎的發病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來,生物力學因素在其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認為在諸多原因中,以生物力學因素最為重要,生物力學因素改變了膝關節結構的平衡,造成應力的分布集中,應力集中可由下面一些情況導致。
首先看創傷,較大的創傷是膝骨關節炎發生的重要因素,創傷直接損傷了關節軟骨,而軟骨的自身修復能力極差,軟骨面的不完整會使得損傷進行下去。即使在受傷時沒有關節軟骨損害,但是只要關節不穩,關節軟骨就會很快發生退變。
反復的應力負荷,也就是勞損,反復沖擊負荷會引起關節磨損。由于職業的因素,從事需反復跪、蹲及彎曲膝關節工種的人,以及舉重、籃球運動員,易發膝骨關節炎。
先天或后天畸形,常見的膝關節的內、外翻畸形,以外翻為例,下肢的負重線移向髕骨外側,加重了股脛關節外側間隙的負擔。關節負重由正常的內外間隙共同負擔,變成僅僅由外側間隙負擔。負重的增加,負重面積的減少,勢必成倍地加重單位面積的載荷,不僅引起關節疼痛,而且加速關節退行性變。
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關節周圍肌肉無力、韌帶失穩和肌肉運動不協調、關節周圍結締組織的黏連、攣縮、變性,不論肌肉、肌腱、韌帶還是其他附屬組織,其病變或者改變了力的大小,或者改變了力的方向,亦或作用點的改變,導致了合力的改變,而影響了關節內應力分布。這是膝骨關節炎發病的主要的生物力學因素。
臨床表現
了解了病因病機,我們繼續看臨床表現,其中,最易出現的莫過于疼痛,骨膜上的神經末梢因受到牽拉伸張可以引起關節疼痛。
還有活動受限、晨僵,肌肉肌腱韌帶的黏連瘢痕攣縮、肌肉運動不協調、肌肉萎縮、關節囊纖維化,或有較大的外凸性骨贅形成,可導致關節運動障礙,可出現晨僵,但一般30分鐘內緩解。
腫脹,部分患者出現腫脹、假性肥大。
活動時可出現彈響,摩擦音。
髕骨移位,股四頭肌力減弱、萎縮可引起髕骨位置異常,可出現向上,內上,外上移位,造成髕骨位置異常。那么髕骨會出現下移,當髕韌帶攣縮,通常由外傷導致,則會出現髕骨下移,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最后,嚴重者,甚至出現膝關節內、外翻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