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置換術是二十世紀最成功的骨科手術之一,人工膝關節置換目前已成為治療各種疾病導致膝關節毀損病變的重要手段,但若僅僅把手術的成功寄托于手術技術上,而不進行術前術后康復訓練,往往不能達到手術應有的療效,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治療絕對是配合手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膝關節置換術可以使患者術后恢復正常生活,但是術后的康復鍛煉非常重要,需要患者主動地,循序漸進的進行練習。通過術后早期的持續主被動運動練習、關節活動度的徒手練習、步行練習、物理因子治療以及晚期的股四頭肌肌力訓練等方法,達到預防術后并發癥、改善膝關節活動范圍和恢復步行能力的目的,使得手術的最終療效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傳統的康復訓練強調關節的活動度和肌力練習,而現在的康復理念不僅強調關節的活動度和肌力,還強調本體感覺和敏捷性的整體訓練,訓練方案更具功能性,通過運動前的練習,逐漸引入較復雜的關節活動,縮短康復進程,提高運動功能的恢復水平。
在下定決心做手術之前,需要先學習一下術前康復指導的內容。下面就請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和您說一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該如何做?
術后康復訓練
取平臥位,膝關節置換后應該軟枕抬高膝關節15°,肢體處于過伸位,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
術后第1-2天:
(1)在踝關節處放一毛巾卷,伸直練習,踝泵練習、股四頭肌的收縮放松練習。
(2)使用氣壓泵治療儀,促進雙下肢的靜脈血循環,防止血栓形成并促進腫脹消退。
(3)術后第一天患肢即刻負重,在助行器幫助下站立3分鐘左右。
(4)術后第一天練習直腿抬高,只要求患者忍痛將直腿動作完成。
踝泵動作
麻醉蘇醒后即可開始足和踝關節伸屈活動,每次2~3分鐘,每小時2~3次。
股四頭肌及腘繩肌等長運動
目的:保持大腿前方肌肉的力量,避免肌肉萎縮以作為離床前的準備。
方法:
1.平躺,患側肢體伸直,大腿肌肉繃緊及放松20-30次/組,1組/小時。
2.患肢膝墊毛巾,用力收縮大腿肌肉使膝窩緊貼毛巾,膝蓋向下壓,數1-5秒后放松,20-30次/組,1組/小時。
直腿抬高運動
目的:增加肌肉力量
方法:平躺、健膝伸直,患側肢體伸直抬高,數1-5秒后將腿放下,停5秒后再重復作。
術后第3-7天:
(1)從術后三天起,逐漸增加行走的距離,行走時負重仍為體重的三分之一,術后一周,即術后7天就可以完全負重。
術后一周可以自己扶拐上廁所,然后自己回到病床上。
(2)練習直抬腿。根據患者的體力和身體素質不同而完成直抬腿動作2-6次。
術后8天-術后2周:
(1)術后8天-術后2周,練習角度根據患者能夠忍受疼痛的程度可以有所不同,但是一旦要在屈膝90°以上,最大角度也不要大于110°。
(2)開始進行雙上肢力量的練習,可以開始進行床上的啞鈴練習。
膝關節屈曲功能鍛煉
膝關節伸直功鍛煉
術后3周:
(1)開始練習髕骨活動,開始短時間的不扶拐獨立行走,每次5分鐘。
(2)膝關節屈膝度的練習:術后2周,屈膝已經能到110°。
術后3周,不要求屈膝角度進展太快,在術后2周的基礎上到達115°即可。
(3)膝關節伸直的練習:應該在足跟下墊毛巾卷后很短時間就可以達到完全伸直膝關節。
如果術后3周還沒有到達這一程度,應該加強練習,在足跟下墊毛巾卷的同時,在膝關節上方壓上一定重量,所壓重量的大小以壓上重量后10分鐘,膝關節能完全伸直為好,每天一次。
(4)練習完全負重上、下臺階。
患者可以用自己制作的高度15cm的木盒(要足夠結實)練習上下臺階;也可以爬樓梯進行練習上下臺階。
術后4周:
(1)屈膝角度在術后第四周要達到120°。練習30分鐘。
(2)增加爬樓梯的次數和時間,提高膝關節的靈活性。
術后5周:
屈膝角度達到大于120°,但是大于120°多少,不同的患者可以自己掌握。
術后6-8周:
增加獨立、自如行走的距離。
行走時要做到緩慢、小步,但是每一步的姿勢要盡量達到完全正常,逐漸恢復日常活動。
術后3個月內:
患膝關節局部常有低熱、輕度積液,但如果患膝關節發熱、腫脹明顯,一定來醫院。
術后3月以后:
逐漸恢復體育活動,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安排跳舞、游泳、高爾夫球,沒有距離限制的步行和不劇烈的網球運動,但應避免劇烈的運動。常需要9-12個月的適應。
注意事項:
術后要盡量避免做劇烈運動, 不做跳躍運動,行走不可急停或驟然旋轉,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長假體的壽命,減少對人工關節的磨損。
此外,建議康復初期患者在戶外行走時最好 使用手杖,以防摔倒。
康復訓練強度 因人而異,建議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評估后再進行鍛煉,不可盲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損傷。
同時還需要專業治療師給予指導評估,不斷修改進階、退階等內容,爭取更好更快地獲得膝關節的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