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是擔負人們日?;顒又械囊粋€重要關節。髖關節一旦出現病變,例如髖關節炎,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日常活動。因此,山東省立醫院骨科醫生袁林表示,保持一個健康穩定的髖關節對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多種因素導致髖關節炎
骨科醫生袁林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因素都會導致髖關節炎。
首先是先天因素。自出生時有很少的嬰兒因髖臼發育不良造成脫位或半脫位,一般女嬰多于男嬰,這部分嬰幼兒一般早期發現是在1歲左右或是沒有被發現,等到2~3歲時走路出現跛行到醫院就診才得以治療。甚至到成人后才得到治療,此時治療對病人的預后均不好。因此,對于先天性的因素最好在出生后早期發現治療,超過3歲時治療的結果均是不佳的。對嬰幼兒早期判斷是否有先天因素要看孩子雙下肢是否等長;大腿粗細是否一樣;走路是否有跛行。發現異常應盡早到醫院診治。
其次是后天因素。髖關節炎的后天因素是多方面的,最常見的因素有:藥物性因素,例如口服激素引起股骨頭壞死;生活方式不健康,過量飲酒也可以引起股骨頭壞死;外傷性暴力損傷造成骨折脫位等。
髖關節炎癥狀早發現
對有以上相關病史的朋友要特別提高警惕。程教授說,當您的髖關節在行走活動后存在不明原因的疲勞感、酸脹及旋轉受限時,休息不能緩解而且是持續性,應盡快到醫院就診以明確診斷。早期髖關節炎表現為髖關節、大腿甚至涉及膝關節的酸脹痛,勞累后加重,休息可改善;發展到后期會出現疼痛加重,伴有跛行、髖骨關節屈曲和旋轉受限,有的甚至出現靜息痛、夜間痛等。
由于膝關節炎也有下肢疼痛的表現,加之中老年患者檢查后都會發現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問題,因此,有時會將髖關節炎誤診為膝關節炎。其實,髖關節炎疼痛多數局限于髖關節、大腿及膝關節,膝關節炎表現多數局限于膝關節疼痛、屈伸受限、膝關節內翻或外翻畸形,甚至出現膝關節屈曲畸形。這兩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類似,但大體上還是不同的。
髖關節炎的治療
骨科醫生袁林介紹,對于已經明確診斷髖關節有結構性病理變化的人,如股骨頭壞死,發育不良,半脫位的病人,早期的病人要適當控制負重活動,如跑、跳、拎重物行走等,以減輕關節負擔?;顒佑刑弁磿r可以口服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多騎車活動(以車代步)。定期到醫院檢查,以了解病變程度。
對于晚期病人,因病變影響生活及工作時應考慮行外科治療,對于年齡較輕、保守治療無效,關節軟骨磨損退變尚不嚴重的患者,早期行關節鏡下關節清理術是行之有效的選擇。鏡下可清楚觀察關節內的病變,清除引起免疫反應及機械摩擦的物質,減輕關節腔內的壓力,修復軟骨壞死區,并通過刨削滑膜、磨削影響關節活動的骨性阻擋,解除關節內絞鎖因素和功能紊亂,阻斷炎癥過程的惡性循環。
對年紀較輕(20~40歲)的髖臼發育不良患者,還可考慮髖關節周圍截骨術,可以更直接地糾正解剖異常,增加髖臼覆蓋,緩解癥狀并延緩骨關節炎癥病程。
目前,對50歲以上的髖關節骨關節炎病人,有明顯疼痛和運動障礙者,特別是因損傷、畸形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繼發性骨關節炎癥人,傾向于作全髖關節置換術。人工關節置換具有解除關節疼痛、保持關節活動度、保持關節穩定性和不影響或修復肢體長度的綜合優點,且病人可早期下床活動,預后較好。
避免關節負荷較重的運動
骨科醫生袁林建議,一旦被診斷為髖關節炎,可選擇游泳、踩自行車、散步等運動,但爬山、走樓梯、下蹲等對關節負荷較重的運動應盡量避免。髖關節炎患者的運動應以循序漸進和不過度疲勞為原則。運動強度應適度,急性關節炎患者以運動后剛出現關節痛為宜,而慢性關節炎患者則以運動后疼痛持續時間小于2小時為宜。應避免劇烈的過量運動,如長時間跑、跳、蹲、跪、踢等,否則可能加重關節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