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作家協會
文學作品展示平臺
春日周末,來到公婆家吃午飯,婆婆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麥菇菇粑拉子。看到這久違的飯食,倍感親切。夾起一筷兒,輕輕放入口中,慢慢咀嚼,一股淡淡的菜香夾雜著面粉的麥香,沖擊著我的味蕾。我享受著美味,不禁想起兒時的家鄉。
麥田里的麥菇菇
陽春三月,和風送暖,萬物復蘇,農人們脫下棉衣換上輕便的衣裳。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松軟的土地,野草發芽兒,麥苗拔節兒。當然,這也是滿坡野菜生長的好時節。
這個季節的野菜是最鮮嫩的,人們都愛吃。放了學,自覺上坡剜菜(挖菜)是那時孩子們的“主修課”。日落還差三竿呢!簡陋的校園里,那古老的鐘聲一響起,我們就像出籠的小鳥兒一般,拎上空癟的書包,飛回了家。大人們還在田里干活,大門鎖著,各家各戶的鑰匙都放在門上檻兒里。我們通常是兩腿叉開,腳蹬著門兩邊的土墻,拽住門鼻子,麻利地爬上去,從門上檻兒里面摸出鑰匙,開了門。摸上塊涼干糧,挎上菜籃子,約上幾個小伙伴兒,便歡呼著沖向田野。
曲曲菜
溝邊、地頭是我們挖菜的好去處。踩著松軟的土地,一會蹲下,一會起來,尋尋覓覓......誰要是發現一片兒好菜地,都要招呼伙伴們兒一塊來挖,反正田野里有挖不完的野菜。
那時候,雖然野菜的種類很多,但我們搭上一眼兒就能辨認出來:葉子修長,顏色綠中帶點紫紅的是曲曲菜;葉子細而光滑,一掐冒出乳白液體的便是苦菜;豬菜芽葉小,蔓生;薺菜葉子長著鋸齒;麥菇菇碧綠的葉子沙楞楞的;芙子苗匍匐在地上,開著淡粉色的小喇叭花。我們會把鮮艷些的花兒綁成一束,別在自個兒頭發上,心里別提有多美了!艷麗的晚霞給田野涂抹了一層暖暖的橘紅,我們的小臉兒紅彤彤的。遠處村莊里已升起裊裊炊煙,我們滿載著勞動果實,一路歡歌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薺菜
吃過晚飯,昏暗的燈光下,母親把野菜倒在干凈的地上,開始擇選。她把鮮嫩的曲曲菜、麥菇菇、薺菜等上乘的野菜,挑選到一個小笊籬里,留著蒸粑拉子或蘸醬吃。剩下的菜,便是我家那頭大肥豬的美食了。
次日清晨,我還在睡夢中,就被勤勞的母親喚醒了。我揉著惺忪的眼睛,撩起銅盆里的清水,在臉上胡亂抹兩把,算是洗漱完畢。一家人圍坐在鍋臺邊兒上,開始吃早飯。那天的早飯便是母親和了白面粉蒸的麥菇菇粑拉子,一碗母親自己釀制的黃豆醬和一小把鮮嫩的曲曲菜。一家人有說有笑,扒一口熱粑拉子,吃一口曲曲菜蘸大醬,苦中帶咸還夾雜著清香,細細咀嚼之后還有一股甘甜的味道留在舌尖兒,回味無窮。
野菜粑拉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村雖然已經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但那個時候的農民還不富裕。春天,我家除了那一大缸腌白菜幫子,就是母親飼的(釀制)黃豆醬了。
黃豆醬
舊歷三四月份,正是絲醬的最好時期,不冷不熱溫度適宜,蒼蠅、蚊蟲還不多,而且春天干燥,醬引子容易干。我親眼見過母親絲醬的情景。
她先把大豆篩簸挑選干凈,再倒進大鐵鍋里炒成七八成熟(炒過火,絲出來的醬不香)。鏟到面板上涼涼后,再倒進鍋里添水大火燒開,黃豆粒能捻下皮即可(煮面了,醬沒有嚼頭)。撈到笊籬中瀝干,在面板上用菜刀剁碎,再用手攥成圓團子,放在鋪了籠布的蓋墊兒上擺放好,蒙上一層籠布,擱到太陽下曬三五天。
到時候,用筷子扒開圓團子,只見里面長出一些細絲,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透亮。母親說,絲越長越好,絲長說明發酵得好,醬更醇香。每一道工序,母親都一絲不茍,從不怠慢。
接下來就是調醬了。母親把四五個圓團子,用干凈的筷子夾到事先洗凈晾干的壇子里,倒上涼好的開水,加足鹽,用塑料薄膜封好口,擱在陰涼處。十天半月后,就可以吃到色澤金黃、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黃豆醬了。
黃豆醬是家鄉人最愛吃的一道開胃菜。一碗醬,幾棵小蔥或是一把嫩野菜,蘸醬就飯。那種透著淳樸的濃香,至今難以釋懷。母親還會把用不了的醬引子曬干,裝進干凈的粗布袋子,掛在陰涼處。做一次黃豆醬,夠一家人吃上一年呢!
在那缺衣少食的歲月里,母親總是用她勤勞的雙手,想盡辦法調劑著我們的生活。
槐花開了
老家房前屋后,多是槐樹。五月槐花盛開,整個村莊都彌漫在甜絲絲的花香里。這個季節,田野里鮮嫩的野菜已經很少了,槐花粑拉子便成了另一美味。
火熱的中午頭兒,大人們疲憊地躺在土炕上酣睡。我和妹妹便扛了長桿鉤刀,挎了籃子鉤槐花去了。爬上院墻,那沁人心脾的香味兒更濃了,我的五臟六腑全都沐浴在這醇香甘甜的芬芳里。我倆會忍不住一邊摘,一邊往嘴里塞,早把大人說的“生槐花有毒,吃了頭疼”的囑咐拋到九霄云外了,因為那甜甜的味道實在太誘人了!
不大一會兒,槐花枝兒就落了一地,我們先蹲在地上把一嘟嚕一嘟嚕的槐花摘到籃子里,再把那些茂盛的樹枝兒抱到我家那頭老黃牛的槽子里。母親把我們帶回來的槐花再擇洗一遍,開水焯過后,拌上少許白面,加上油、鹽、蔥花,上鍋蒸成美味可口的槐花粑拉子。那濃香四溢的味道兒,讓人久久難忘。母親還會把吃不了的槐花,曬干裝瓶,當茶喝?;被ú栌兄逑阌致詭⒖?,泡一杯槐花茶,那淡淡的微黃里漂著幾朵白花兒,猶如盛開一般。后來查資料得知,槐花竟有神奇的藥用價值,具有抗菌、清涼止血、清肝瀉火的功效。
槐花粑拉子
已是不惑之年的我,每逢回老家只要趕上槐花飄香的時節,古稀之年的老母親總會親手為我蒸一碗香噴噴的槐花粑拉子?!跋?!香!還是那個味兒!”我狼吞虎咽,吃相貪婪。母親總是笑吟吟地望著我,爬滿溝壑的臉上盡是滿足與慈祥。
我常常憶起童年,憶起家鄉,憶起母親做的菜粑拉子、黃豆醬和槐花茶的味道兒。那種味道長在心底,醇香濃郁、彌久芬芳······
作者:孫艷玲,網名雁之翎,山東博興人,中學教師。喜愛文學,熱愛詩歌,曾在中國詩歌網發表《月光之下》《記憶中的油菜花》《古槐遐想》等二十多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