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作家協會
文學作品展示平臺
春節拜年時,路過奶奶老家門口,看到上了鎖的大門,我不禁心生感慨。爺爺、奶奶去世后,叔叔把院子租給了一個外地打工家庭居住。他們現在還是否租住,我不得而知,但門前那棵老槐樹卻一直矗立在胡同頭,默默注視著老村、小巷、庭院里發生的一切。據村中《王氏家譜》記載,老槐樹栽植于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小時候,夏天我經常跟伙伴們在樹下捉迷藏,爬樹捋槐米;冬天掏樹洞內松軟的木頭,當做香火用來燃放鞭炮。老槐樹,陪伴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父親、姑姑、叔叔就在這所院子里長大。兄妹七人,父親排行老大,另外還有五個姑姑和一個僅比我大四歲的叔叔。
爺爺年輕時在農村信用社工作,因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家里的事情。身為長子,父親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家里的頂梁柱,同奶奶帶領姑姑們一起早出晚歸,一起在田間辛勤勞作,一大家人的吃飯穿衣等瑣碎事讓父親操碎了心。大姑出嫁時,家里貧窮,父親作主伐倒了院里的一棵梧桐樹,然后聘請木匠給大姑做成家具,算是嫁妝。
爺爺為人正直,兩袖清風,工作上更是大公無私,因而微薄的工資應付一大家人的吃飯穿衣,常常是捉襟見肘。好在父親年輕時頭腦靈活,還吃苦能干,總是想方設法添補家用。夏天,干完生產隊農活后,他便騎上家里唯一的一輛自行車,悄悄到縣城冷藏廠去批發冰糕,再到附近村莊田間地頭叫賣,以此賺點家用零花錢。那時,我和叔叔最盼望的事就是看到父親騎著車子,載著冰糕箱歸來。下車后,父親從箱子里拿出故意“剩下”的一支冰糕,讓我倆品嘗,我吃一口,叔叔吃一口,爭搶中一支冰糕很快就吃光了。那時吃一口冰糕,冰涼爽口,甜蜜無比。
到二姑出嫁的時候,家里生活條件已經好了許多,我也有幸第一次當了壓轎童,陪姑姑一起到她婆家,享受到了小貴客的待遇。姑姑們陸續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在爺爺奶奶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在父親大力操辦下,她們一個個次第出嫁,組建成一個個幸福的新家。
熱鬧的大家庭變小了,爺爺、奶奶也老了。但離開故鄉的姑姑們沒有忘記親人,她們就像離巢的燕子,羽翼豐滿后還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多次飛返故鄉。
逢年過節或是附近有集市的日子里,姑姑們便大包小包地回娘家,奶奶家就再次熱鬧了起來。爺爺、父親、叔叔陪著姑父們喝茶聊天,奶奶、母親、嬸子忙活著做飯,姑姑們齊下手幫忙。她們聚在一起,有時交談著各自家庭的事情,有時聽奶奶講過去缺吃少穿、吃糠咽菜的苦難日子,感嘆當時生活的艱辛。
爺爺一生不沾煙酒,唯獨喜愛喝茶。姑姑們對此牢記在心,因而她們回娘家看望父母,上好的茶葉便成為首選必買之物,當然糕點、水果、雞鴨魚肉也買來了不少。奶奶總是說:“你們甭每次來,都花錢買那么多東西。現在條件好了,你爹還有退休金,我們什么也不缺,只要你們抽空多回家看看,我就心滿意足了。”
姑姑們帶來的物品,經奶奶的巧手,最終變成了一桌子豐盛的大餐。落座后,大家談笑風生、把酒言歡。微醺之后,大家更是少了幾分客氣拘謹,多了幾分親情嬉鬧。大姑父、二姑父時不時跟父親開點小玩笑,我在一旁添茶、敬酒時,姑父們也時常拿我開心,有時還給我制造一些小“難題”。姑姑們也在一旁幫腔,戲說我小時候的“呆”事、“糗”事,甚至還拿爺爺年輕時的一些小“失誤”逗樂。爺爺在一旁微笑不語,奶奶則假裝訓斥道:“看你們這么沒大沒小,不要滿嘴胡說?!辈P手做出打人狀。
現在想來,姑姑們最樂意談論和回味的事情,那才是家的味道、故鄉的溫度,她們用此來溫暖離鄉后略帶傷感的心靈。
有一年,爺爺、奶奶同時生病住了院,這下可忙壞了父親、叔叔、姑姑們。父親、二姑、四姑在周村148醫院照料爺爺,叔叔、大姑、三姑、小姑在縣醫院陪護奶奶,二老的病情時刻牽掛著七個家庭幾十口子人的心。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他們出院了,但奶奶因腦血栓留下了手麻、胳膊不能自由伸直的后遺癥,爺爺也出現了胃不好,腿上沒勁的頑疾。爺爺奶奶真的老了,大家更加珍惜和二老在一起的日子了,兄弟姊妹七人經過商量,一致決定從本年起開始給奶奶過生日。奶奶一開始堅決不同意,說老百姓還過什么生日,讓人笑話。后來,經不住姑姑們的強烈要求,才勉強過了一次生日。那一天,四姑從縣城買來鮮花,二姑帶上親手蒸的長壽白饃,大姑、三姑從家里逮上散養的老母雞,小姑送來嶄新的綢緞布料,戲文中少見五女拜壽場景在我家重演了。
幸福總是太短暫,沒過幾年,奶奶就離開了我們。奶奶去世后,姑姑們更加關心爺爺的晚年生活,她們搶著接爺爺到各自家里住上一段時間,利用一切空余時間陪爺爺聊天解悶。二姑父在電業局工作,家庭條件寬裕一些,他給爺爺買了錄音機、收音機、戲曲磁帶等,放在車后,再由二姑陪著送到爺爺手中。周圍的鄰居直夸爺爺有個好女婿,爺爺更是笑得合不攏嘴:“有一個好閨女,不如攤上個好女婿。兒女們孝順,我這一輩子知足了?!?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letter-spacing: 0px; line-height: 1.6; box-sizing: border-box;">
1990年秋天,父親操持著蓋新房。大姑父、大姑趕著牛車,拉上一車糧食送到我家,二姑、四姑多次送來錢款,三姑、小姑幫著母親做飯,新房很快就蓋好了。
一天傍晚,我和父親在打掃新房墻角的建筑垃圾,從還沒有來得及拆除的房架木板上,突然掉下塊磚頭砸破了我的嘴唇,砸斷了半顆牙齒,父親背起我一溜小跑到了村衛生室,時間急迫,當時還沒有麻藥,我忍著劇烈的傷痛,艱難的被醫生縫合好了傷口。姑姑們知道后,一起來看我,沒進門就聽到四姑、小姑的哭聲,我躺在床上,嘴上纏著厚厚的紗布不能說話,但心里卻熱乎乎的。這是姑姑們的疼愛,更是一種難以割舍的親情。
有一年夏天,妻子腰疼得厲害,二姑、四姑冒雨來看望。她們以長輩之尊看望晚輩,讓我和妻子非常感動。孩子小時候,姑姑們不但給孩子買新衣服,還每年給他們壓歲錢。過年看望姑姑時,我愛帶著孩子,姑姑們夸孩子聰明可愛,夸妻子潑辣能干。樸實的話語,飽含著姑姑們對娘家親人的濃濃愛意和深深祝福。
爺爺奶奶去世后,姑姑們來故鄉的次數少了。她們有時到父親那里,聊聊家常。我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喜歡在電話里講給二姑、四姑聽,她們無論是鼓勵,還是含蓄地批評,我都能感受到那是親人們才會有的溫暖。
今年鎮上開始建設萬人社區,故鄉老村也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中,不久的將來老村老屋恐將不復存在,600多年的老槐樹何處安放?但愿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建筑隔不斷我和姑姑們的血脈親情。我想,姑姑們雖然離開了娘家,無論故鄉如何變化,她們始終牽掛著故鄉,心里始終裝著故鄉。
我要經常去看望姑姑們,讓故鄉的親情溫暖我們彼此的心靈。祝福姑姑們家庭幸福,生活美滿!
作者:王衛東,山東鄒平縣人。曾有過一段銀行工作經歷,現供職于一家面粉公司。工作之余,喜歡讀書看報,曾在《齊魯晚報》《濱州日報》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