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嫁到博興縣麻大湖畔后,發現很多風俗跟我們老家不同。就說過年吧,雖說大同小異,但年三十叫“驢馬”卻還是頭一回見到。
麻大湖畔各村莊早年都在屋里壘大鍋灶。年三十傍晚在大鍋里煮水餃,餃子在翻滾的水中都鼓起大白肚子時,家里的大人就拿過早準備好的一大把麥秸,讓家里的孩子去叫“驢馬”。孩子拿著麥秸和火柴在大門外點燃后,沖著遠處大聲喊:“驢馬、驢馬,來俺家過年,背上銀子,背上錢!”一邊喊,一邊拿著燃燒的麥秸快速向家中跑。跑到屋里后,把還沒燃燒完的麥秸填進灶膛。然后轉身跑到大門口,拿過一根早已準備好的木棍攔在大門里邊,再依次在各個屋門外都攔上一根木棍子。這根木棍子叫“攔馬棍”,直徑4、5公分,比門口長出大約20公分。放攔馬棍,意思是把叫進家的“驢馬”攔在家里,一直過了年初五才把攔馬棍拿走。
叫驢馬的風俗在麻大湖畔已流傳很久,追根溯源,竟源自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麻大湖畔一個村莊里有一戶很貧窮的人家。家中年輕夫婦雙雙因病早逝,撇下了奶奶和幼小的孫子過日子。由于奶奶年紀大,根本沒有能力撫養孫子,祖孫二人只好靠要飯度日。
這一年的年三十傍晚,家家戶戶放鞭炮、吃餃子,人們都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之中。這家的祖孫兩人依偎在炕上,別說吃餃子、放鞭炮,翻遍全屋也找不到一點能充饑的東西。奶奶燒了半鍋白開水,兩人餓得實在不行了就喝一碗水。奶奶眼里含著淚望著懷里的孫子,孫子可憐巴巴地望著奶奶。因為是年三十,奶奶知道出去要飯要不到吃的,因為當地風俗到了年三十,家里的任何東西都不能向外拿了。當時6歲的孫子不知道這個風俗,還納悶奶奶為啥一整天不帶他出門要飯,他以為奶奶生病了。
眼看要黑天了,懂事的孫子從奶奶懷里爬起來,拿起平日里要飯的飯碗,自己默默地出門要飯去了。奶奶想攔住孫子,可張了幾次嘴還是沒說出口,眼淚汪汪地看著孫子一個人出了門。
孫子來到村里的大街上,吃飽飯的同齡孩子們正在大街上放鞭炮。看到他后,都知道他家沒吃的,紛紛跑回家拿出幾個餃子給他。不一會兒工夫,孫子手里有了滿滿一碗水餃。他望著碗里冒著熱氣、散發著香味兒的水餃,想起奶奶還在家里等他要回吃的東西,就咽下嘴里的口水,向小伙伴兒們道謝后,轉身向家中跑去。
到了大門口,他看到門口旁邊有一堆火,一個身穿破褲爛襖的老奶奶正在烤火。因為在自家大門口烤火,他就上前問道:“奶奶,你是誰家的老人?”
烤火的老奶奶抬頭看了他一眼,說:“我家在很遠的地方,家里沒吃的,我出來要飯呀!”
孫子看老奶奶穿的衣裳跟自己的奶奶穿的一樣,感到有些親切。就對老奶奶說:“俺家就我和奶奶兩個人,也是要飯的,你來俺家里暖和暖和吧!”
老奶奶站起身,摸著孫子的頭說:“真是個懂事的孩子!”說完就跟著進了家。
到了屋里,孫子把老奶奶扶上炕頭跟自己的奶奶坐到一起,又跟奶奶說了遇到老奶奶的事。
真是流淚眼遇流淚眼,苦命人逢苦命人。奶奶趕忙把老人拉到身邊,拉過一床破被子蓋到兩人腿上。這時孫子把剛要的一碗水餃遞到跟前說:“兩個奶奶,咱吃餃子吧!”
那個老奶奶一看到餃子,兩眼放光,雙手抓著就往嘴里塞。還沒等祖孫兩人插上手,一碗餃子轉眼間就吃光了。他用舌頭舔了舔碗底,端著碗對孫子說:“這餃子真香,還有嗎?我已經三天沒吃沒喝了。”
孫子噘著嘴不情愿地接過碗,從鍋里舀了一碗水遞過去,說:“奶奶喝碗水吧,我和俺奶奶也是一天沒吃東西了,這碗餃子是我剛要的,讓你都吃了!”
奶奶怕老人難為情,趕忙接過話茬說:“老嫂子吃了,權當我和孫子吃了,快喝口水吧。”
老奶奶一再向祖孫二人表示歉意,反倒讓他們一老一小不好意思了。孫子喝了一碗水,上炕鉆到兩位奶奶中間聽說話。老奶奶說他有一個兒子,姓呂,很孝順,出門好幾年了沒顧得回家,到處替別人做事。
兩位老人說話投機,一直說到很晚才睡覺。睡夢中,祖孫二人被過年的鞭炮聲吵醒了。睜眼一看,睡在炕頭上的老奶奶不見了,老人睡過的被窩仍然鋪在炕頭上好好的。看看 晚上插好的屋門也沒動樣,但屋里到處沒看到人。
祖孫二人都覺得頭皮發炸,后脊梁溝也冒涼氣。奶奶大著膽子拉拉老人睡過的被窩,明明被窩里沒有人,可拉不動。奶奶壯著膽子一把掀開被窩,不覺大吃一驚,只見被窩里白晃晃的一堆元寶。
祖孫二人的好心得到了好的回報。他們用元寶買了宅子買了地,過上了很好的日子。
人們知道事情的原委后,都說那個老奶奶是八仙中呂洞賓的媽。從此,人們年三十就都在大門口點燃麥秸,大聲叫“呂媽”到自己家中過年。久而久之,成了過年的一個習俗。因為民間大多數人不識字,一代代口口相傳時,把“呂媽”誤傳為生活中的“驢馬”了。
現在麻大湖畔大多數人家還延續年三十叫“呂媽”的習俗,我想這個習俗應該比近些年興起的年初八請財神更有文化內涵吧!
作者:潘海蘭,濟南市章丘人,退休職工,現在博興生活。愛好看書,學習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