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心理學166個現象
 1.阿基米德與醞釀效應

    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但他又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可問題是這頂王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一樣重,誰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沒有搗鬼。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冥思苦想,他起初嘗試了很多想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邊他一邊坐進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覺身體被輕輕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運用浮力原理解決了問題。不管是科學家還是一般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把難題放在一邊,放上一段時間,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這一現象。心理學家將其稱為“醞釀效應”。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就是醞釀效應的經典故事。

   2.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贊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3,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4.安泰效應:安泰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他力大無窮,無往不勝。因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從大地母親那里汲取無窮的力量。他的對手發現了這個秘密,便誘使他離開地面,在空中殺死了他。因此,要學會依靠大家、依靠集體。

 

    5.暗示效應:所謂“暗示效應”,即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動……此稱之為“暗示效應”。。

    語言暗示——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

    動作暗示——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低段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緒、思想內涵更不容易把握,這時候動作暗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能用肢體動作暗示學生,使學生更快地理解音樂作品。例如在表現音樂情緒方面,教師可以用左右輕輕擺動身體來表示輕柔舒展的音樂,用小幅度的點頭來表示歡快活潑的音樂。

    表情暗示——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有許多的表演環節,包括唱歌表演、律動表演、樂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體表演、小組表演、個人表演等。在這些環節中教師就要充分發揮表情暗示的作用。

    自我暗示——教師還要教育學生學會自我暗示,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體驗中更好的發揮自主性。有的學生每當遇上聽辨練習就會有“慘了!慘了!”“好難啊!” 等自我暗示,在學習上維持著焦慮狀態,從而干擾正常水平發揮。這種思維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嚴重阻礙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想著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6.安慰劑效應:是指既無藥效、又無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質構成的、形似藥的制劑。安慰劑多由葡萄糖、淀粉等無藥理作用的惰性物質構成。

    7.巴納姆效應(暗示效應)

     8.巴霖效應:源自於馬戲團經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鐘都有一名笨蛋誕生。”巴霖效應”多少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星座或生肖書刊能夠”準確的”指出某人的性格。

    9.半途效應

    半途效應是指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于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對于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

    10.貝爾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天賦極高。有人估計過他畢業后若研究晶體和生物化學,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

    11.貝爾納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納勤奮刻苦,同時又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他畢生研究晶體學或生物化學,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條路——為他人去做一架云梯,把一個個富有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科學的高峰,這一舉動被科學家們稱為"貝爾納效應"。

    12.貝勃規律

    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即“貝勃規律”。

    13.比馬龍效應

   評價主體低估被評價者能力,認定被評價者是不求上進的、行為差勁的,以致被評價者將這種觀念內化,促使被評價者表現不良行為。

    14.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后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于習慣于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雇員總是趨向于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

    15.邊際效應

    有時也稱為邊際貢獻,是指消費者在逐次增加1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雖然帶來的總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16.邊際效益遞減效應

    邊際效益遞減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說的是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換句話,就是雖然其產出總量是遞增的,但是其二階倒數為負,使得其增長速度不斷變慢,使得其最終趨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

    17.波紋效應

    是指在學習的集體中,教師對有影響力的學生施加壓力,實行懲罰,采取諷刺、挖苦等損害人格的作法時,會引起師生對立,出現抗拒現象,有些學生甚至會故意搗亂,出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

    18.布里丹毛驢效應:決策過程中這種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里丹毛驢效應”

    19.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20.財富效應

    財富效應指人們資產越多,消費意欲越強。這個理論的前提為人們的財富及可支配收入會隨著股價上升而增加。

    22.長尾效應

    長尾效應的根本就是要強調"個性化","客戶力量"和"小利潤大市場",也就是要賺很少的錢,但是要賺很多人的錢.要將市場細分到很細很小的時候,然后就會發現這些細小市場的累計會帶來明顯的長尾的效應.

    23.超限效應

    24.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26.成敗效應: 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應和失敗效應,是格維爾茨在研究中發現的。

    27.重疊效應:在一前一后的記憶活動中,識記的東西是相類似的,對于保存來說是不利的。這是因為重復出現內容相同的東西時,相同性質的東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發生了遺忘的結果。柯勒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重疊效應”。

    28.刺猬法則

   “刺猬”法則可以用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來形象地說明: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緊挨在一塊,反而無法睡得安寧。幾經折騰,兩只刺猬拉開距離,盡管外面寒風呼呼,可它們卻睡得甜乎乎的。

    29.從眾效應

    有一個成語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說,有三個人謊報市上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這種人在社會群體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或行為的心理傾向被稱為從眾效應。

    30.淬火效應

   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后,浸入冷卻劑(油、水等)中,經過冷卻處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穩定。長期受表揚頭腦有些發熱的學生,不妨設置一點小小的障礙,施以“挫折教育”,幾經鍛煉,其心理會更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會更強;對于麻煩事或者已經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冷處理”,放一段時間,思考得會更周全,辦法會更穩妥。

    31.達維多定律:是以英特爾公司副總裁達維多的名字命名的。達維多認為,一家企業要在市場中總是占據主導地位,那么它就要永遠做到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 這一定律的基點是著眼于市場開發和利益分割的成效。

    32.搭便車效應:是指在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個人承擔,這就是搭便車效應。

    33.答布效應:角色行為的“導演”.我們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純生物性的個體,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社會的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每個人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用角色規范來導演個體的角色行為,是人類行為的特征之一,是重要的社會因素之一。你要表現出良好的角色行為,你要提高角色的扮演水平,請別忘了,“導演”就站在你的身邊。關鍵是要你認識他的面貌、理解他的意圖、落實他的要求。——“他”,就是角色規范的代名詞:“答布效應”。

    34.德西效應

   是指在某些情況下,當外加報酬和內感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使工作的動機力量培增,積極性更高,反而其效果降低,變成是二者之差,外加報酬(主要是獎勵)反而會抵消內感報酬的作用。

    35.得寸進尺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得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前者有 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來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叫作“得寸進尺效應”。

    心理學認為,人的每個意志行動都有行動的最初目標,在許多場合下,由于人的動機是復雜的,人常常面臨各種不同目標的比較、權衡和選擇,在相同情況下,那些簡單容易的目標容易讓人接受。另外,人們總愿意把自己調整成前后一貫、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別人的要求有些過分,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人們也會繼續下去。

   36.等待效應

    由于人們對某事的等待而產生態度、行為等方面的變化,這種現象稱等待效應。在教學中,優秀教師常常利用這種效應的作用,使學生產生一種對新課文或新學單元的等待心理,以促進學生自己去自學。這就有助于上下課文或前后單元的連續,更為重要的是它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和行為發生積極的變化。

    37.第一印象效應

    38.定勢效應

    39.定型效應

   所謂“定型”,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于某一類人的固定形象。人的頭腦中的定型多得數不勝數: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籍貫、不同民族、不同性別的人,在人們頭腦中都有一個固定形象。如知識分子是戴著眼鏡、面色蒼白的“白面書生”形象;農民是粗手大腳、質樸安份的形象,山東人常被認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勞,等等。

    40.多看效應:在許多人眼中,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然而,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41.多米諾骨牌效應:在一個存在內部聯系的體系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42.范疇效應

   國外一些心理學家在對記憶信息抽取過程的實驗研究中,發現了選擇性搜尋現象。他們發現,如果記憶字表由屬于不同范疇的字詞所組成,則系列搜索具有選擇性的特點。即僅把搜尋的范圍限于與探測詞有關的某一類中,這種現象稱為范疇效應。它表明抽取過程中可能存在分組、分類等對搜尋過程有巨大影響的因素。

    43.凡勃倫效應: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44.非零和效應

 

    “零和效應”之意是:實力相當的雙方在談判時做出大體相等的讓步,方可取得結果,亦即每一方所得與所失的代數和大致為零,談判便可成功。然而,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越來越走向“非零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雙贏。“非零和效應”對學校管理的啟示是:要向教師不斷灌輸“合作行為”的重要意義,尤其在當前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大力提倡“師生合作”和“師師合作”,力求取得“雙贏”成效。

    45.飛去來器效應:說服XXXXX際需防“飛去來器效應”“說服XXXXX際”是人際關系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內容。

    所謂“說服”,就是以某種刺激給予接受者一個動機,使之改變其態度或意見,并依照說服者預定意圖采取行動。

     46.改宗效應: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西格爾有一個出色的研究,題目是“改宗的心理學效應”。研究表明,在一個問題對某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時候,如果他在這個問題上能使一個“反對者”改變意見而和自己的觀點一致,他寧愿要那個“反對者”,而不要一個同意者。“改宗效應”使我們明白:某些沒有是非觀念的“好好先生”之所以被人瞧不起,乃是因為他們給人一種沒有能力的感覺;而不少敢于直言是非,勇于開展批評的人,最終所以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乃是因為他們給人一種富有才能的感染力。

    47.共生效應:植物界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往往長勢不旺,沒有生機,甚至枯萎衰敗,而當眾多植物一起生長時,卻能郁郁蔥蔥,挺拔茂盛,人們把這種植物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

    48.古烈治效應:這是一個美國笑話,說的是有一位美國前總統和夫人可尼基去一家農場參觀養雞舍,夫人看見公雞在母雞身上踩蛋,忽發奇想問陪同的農場主說:你能否告訴我公雞一天在母雞身上盡多少次“丈夫”的責任?答:時時盡責一日十余次。夫人說:請把結論告訴總統。農場主過去給總統剛一說完,總統問道:每次都在同一只母雞身上盡責任嗎?答:次次更換伴侶。總統說:請把結論轉告夫人。

    49.關系場效應:在角色群體的活動效率中,既可能產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導致減力作用。

    50.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指在觀察某個人時,對于他的某種品質或特征有鮮明的知覺,從而掩蓋了其他特征。

     51.“過度理由效應”:很容易發生在過分講究“1”和“0”角色分配的情侶身上。經常有一方抱怨自己的BF不懂得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而對方則不以為然地覺得這是作為“老公”應該盡的責任。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兩人的關系長期只是陷于單一的流向。

    52.哈奇森效應

 

    53.海潮效應:

    54.海格力斯效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跟我過不去,我也讓你不痛快”。被稱為“海格力斯效應”。

    55.赫洛克效應:

    56.黑暗效應: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于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57.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57.華盛頓合作規律:

     59.環境效應

    當回憶時的情境和學習時所情境完全一樣時,記憶效果最佳。通常把這一現象稱為環境效應。

    60.霍布森選擇效應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即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于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余地的所謂“選擇”,后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61.霍桑效應

    62.棘輪效應

 

    63.緘默效應:

 

    64.獎懲效應:獎勵和懲罰是對學生行為的外部強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過影響學生的自身評價,能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由獎懲所帶來的行為的強化或弱化就叫做獎懲效應。

    65.結伴效應:是指兩個人或幾個人結伴從事相同的一項活動時(并不進行競賽)相互之間會產生刺激作用,提高活動效率。

    66.進門坎效應:

    在心理學中,“進門坎效應”指的是如果一個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個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或是想給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極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

    67.禁果效應:"禁果"一詞源于《圣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

    68.近因效應:由于最近了解的東西掩蓋了對某人一貫了解的心理現象叫做近因效應。

    69.金魚缸法則:金魚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論從哪個角度觀察,里面的情況都一清二楚。

    務必記住:透明公開是防止腐敗和不正之風的法寶之一。

    70.競爭優勢效應:在雙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時候,人們也往往會優先選擇競爭,而不是選擇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

    71.酒·污水效應:如果你把一湯匙的酒倒進一桶污水里,你得到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湯匙的污水倒進一桶酒里,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酒·污水效應”對學校管理的啟示是:在一些學校中難免碰到個別“污水”式的教師,他們人數雖然很少,但破壞力巨大。為此,學校領導要花費精力處理這類“污水”。

    72.角色效應: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

    73.刻板效應:

    74.空白效應: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

    75.庫里肖夫效應

    76.冷熱水效應:

    當一個人不能直接端給他人一盆“熱水”時,不妨先端給他人一盆“冷水”,再端給他人一盆“溫水”,這樣的話,這人的這盆“溫水”同樣會獲得他人的一個良好評價。

    77.連帶效應

    78.鏈狀效應:有一句俗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

    79.臨近效應: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這與倆人住處的遠近有很大關系。這被稱為鄰近效應。

    80.零和游戲原理:當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游戲”。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分,而輸棋為-1分,那么,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這正是“零和游戲”的基本內容: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是零。

    81.留面子效應:先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少的的要求,往往比直接提出后者更容易讓對方接受。

    82.流言的心理效應

   《戰國策·秦策二》記載:“費人胡與曾了同名者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與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苦。須臾,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普參是古代有名的賢人,他十分重品德修養,每天都要三番五次地反省自己。其母對他十分了解,相信自己兒子不會干出殺人之事,但經不起眾口一詞再三告以“曾參殺人”,便再也坐不住,放下織布的梭子翻墻逃走了。后以曾參殺人一詞喻流言可畏。

    83.羅米歐與朱麗葉效應

    84.羅森塔爾的負效應(反期望)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克布森1968年通過實驗研究而提出來的,它揭示了教育過程中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實驗者向教師提供某類學生有極好發展潛力的假信息,引發教師對這類學生產生期望,從而對他們表現出特別的關照、注意;學生體察到教師對自己的這種期望,受到激勵,因而更加勤奮努力地學習,結果,智力和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

 

    85.螞蟻效應:螞蟻是自然界最為團結的動物之一,一只螞蟻的力量確實是微不足道的,但100萬只甚至更多只的螞蟻組成的軍團則可以橫掃整片樹木或一幢幢高樓,可以將一只獅子或老虎在短短的時間內啃成一堆骨頭。

 

   “螞蟻效應”對學校管理的啟示是:“人心齊,泰山移。”團結就是力量!

    86.馬太效應

    一《圣經》中"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美國著名哲學家羅帕特·默頓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即榮譽越多的科學家,授予他的榮譽就越多;而對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對其作出的成績往往不予承認。

    87.毛毛蟲效應:毛毛蟲習慣于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而無法破除尾隨習慣而轉向去覓食。

    88.美女效應:羅馬一家自助餐廳的老板想出一個賺小費的妙計。他請來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櫃臺邊收錢,以便使男客們神魂顛倒,慷慨解囊。誰知那位姑娘上班後沒過幾天,就對老板說:「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問:「這是怎麼回事呢?」「現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櫃臺邊反覆地數找給他們的零錢。」

    89.門檻效應: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僅僅是附加了一句話"哪怕一分錢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錢物,這就是著名的"門檻效應",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

    90.免疫效應:

    91.名片效應:在交際中,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

    92.名人效應: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給大學心理系學生講課時,向學生介紹說聘請到舉世聞名的化學家。

    93.莫扎特效應

    94.墨菲定律

    95.摩西奶奶效應:

    96.木桶效應

    97.南風效應

    98.鯰魚效應:

    99.鳥籠效應: 人最難擺脫的是無謂的煩惱.

    100.牛鞭效應:

      101.拍球效應:

    102.旁觀者效應

    103.泡菜效應:

    104.培哥效應:

    105.配套效應:

    106.皮格馬利翁效應:

    107.破窗效應:

    108.瀑布心理效應:

    109.齊加尼克效應:

    111.青蛙效應:

    112.情緒效應:古希臘有個杰出的哲學家叫德漠克利特,他總是笑臉迎人,不擺架子,被人美稱為"含笑哲學家"。

    113.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并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114.熱手效應:如果籃球隊員投籃連續命中,球迷一般都相信球員“手感好”,下次投籃還會得分。在輪盤游戲中,賭徒往往認定其中的紅黑兩色會交替出現,如果之前紅色出現過多,下次更可能出現黑色。可是,直覺未必是靠得住的。

      132.睡眠效應:使壞印象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郵遞銷售或上門銷售中有這樣一項保護消費者的制度,即使是已簽定的買賣合同,只要超過了一定期限就會被自動失效。

   133.順序效應:面試考官在對多名考生依次進行評定時,往往會受面試順序的影響,而不能客觀評定考生的情況。

    134.Stroop效應:對視覺選擇性注意,研究者進行過大量的研究。Stroop效應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視覺任務。

     135.蘇東坡效應:

    136.態度效應:有關心理學和動物學專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對比實驗:

    137.替代效應是指,當消費者的滿足水平保持不變時一種商品價格變化所引起的需求數量的改變。替代效應是指工資增加,人們用工作替代閑暇。

    138.停滯效應:心理學家丹尼斯和納亞連在育嬰堂兒童剝奪研究中得出,育嬰堂兒童比正常受教育的兒童在學習上有一種停滯的趨勢。

    139.通感效應:是指藝術創作與鑒賞活動中,各種感覺相互滲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現象,將聽覺轉化為視覺與觸覺。

     借助視覺——是指“以圖像、畫面等方式使音樂成為可觀察的形象。”

     借助語言——指的是“以語言文字描述表達音樂作品的內容情節。”

     借助場景——是指“像戲劇舞臺一樣,用簡單的道具和人物造型創設故事場景。”

    140.投射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面.

   141.同體效應:同體效應也稱自己人效應,是指學生把教師歸于同一類型的人,是知心朋友。

    142.洼地效應: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資金也會向交易成本低的地方集中,這在經濟學中,被稱作“洼地效應”。

    143.瓦拉赫效應: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

    144.翁格瑪麗效應:

    145.武器效應

    146.系列位置效應(serial positione ffect)學習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學習效果就不同。實驗表明,在系列學習中,前端和后端的學習要比中間的學得快。

    148.心理擺效應: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響下,具有多度性和兩極性的特點。每一種情感具有不同的等級,還有著與之相對立的情感狀態,如愛與恨、歡樂與憂愁等

     149.猩猩實驗

     150.遲延滿足效應: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經典的實驗,稱為“遲延滿足”實驗。

    151.羊群效應: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

    152.易感效應:由于先前的學習已經改變了學習者的知識結構,當再一次遇到這個學習材料時,他就會更容易覺察材料中所包含的潛在意義。這種現象稱為易感效應。

    153.異性效應: 心理學家曾在一次測試中發現,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單純男性就餐時要文明許多,這是由于大多數人在異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154.優勢效應:一個人只能從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弱點中成功。

    155.郵票效應:與人的某種具體事物、活動和情景相聯系的課題,推論出來的準確性就會大為提高。

    156.月曜效應:由于星期日的休息,擾亂了學生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學習秩序,學習意志下降,注意分散,精神不振,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這種現象稱為月曜效應。

    157.樂隊花車效應:人類經常會有一種傾向,去從事或相信其他多數人從事或相信的東西,就是所謂的“樂隊花車效應”。

     158.約翰遜效應:如果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即使平時表現再良好,在競技場上也會失敗。

     160.暈輪效應:暈輪效應,亦稱光環效應。它指人們看問題時,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是一種在突出特征這一暈輪或光環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效應。

    161.增減效應: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顯得不斷增加的人,最不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顯得不斷減少的人,心理學家們將人際交往中的這種現象稱為“增減效應”。

 

    162.植物心理學和巴克斯特效應BACKSTER:

    163.自己人效應:

    164.紫格尼克效應

    165.自我參照效應:在接觸新東西的時候,如果它與我們自身有密切關系的話,學習的時候就有動力,而且不容易忘記。

    166.自我選擇效應:一旦個人選擇了某人生道路,就存在向這條路走下去的慣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心理學166個現象(1-50) 花點時間看看吧
世界著名效應/定律/法則
四種最詭異的心理學現象 | 人類無法抗拒
讓你豁然開朗的趣味心理學讀本
教師不可不知的八個心理學規律
50個經典心理學效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新县| 徐州市| 平阴县| 金堂县| 琼海市| 习水县| 邯郸县| 北辰区| 龙州县| 庆城县| 叶城县| 应城市| 饶阳县| 错那县| 南靖县| 扶风县| 磐安县| 垫江县| 出国| 莱州市| 新源县| 庆元县| 会理县| 宁城县| 都安| 漳浦县| 泰和县| 张家界市| 嘉祥县| 都江堰市| 榆林市| 汪清县| 任丘市| 安达市| 婺源县| 万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南宫市| 平凉市| 肥乡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