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朝琢器的胎體均較為厚重。瓶、樽、罐類的器口,正統時的與宣德時的直頸形狀相同,而景泰至天順時的則多與其后成化時的上收下闊式相近。所見的這三朝琢器的修足工藝,也與其前后時期有所區別。一般底足削修得并不過分細膩,多為敦厚的淺寬圈足或微上凸的平砂底,帶有火石紅痕或粘有星點窯渣,類似其后成化大盤類多見的所謂“糊米底”??磥?,這應是此時通行的一種琢器底足修整工藝。
紋飾:
紋飾畫法,沿襲明初常見的一筆勾勒法而又有所變化特別是中鋒運筆所繪的流云和人物,具有獨到之處。上述墨書正統二年款青花纏枝蓮獸耳樽、墨書景泰二年款青花海水浮蓮罐及青花天順七年款波斯文三足筒爐,均是代表這一時期畫風與書體的典型器。隨著時間的推移,類似風格的紀年款青花器將會陸續被發現,從而為研究者提供新的資料。
所見的這三朝器物多為民窯瓷,而官窯瓷和民窯瓷又互有影響,因此在鑒定時,應當結合前后朝官窯器的各自特征,從器形、胎體、紋飾、青花色調以及器足處理等方面去分析對比,體察互相之間的細微變化和內在聯系。
在瓷器的分期斷代中,對各類紋飾、圖案及邊飾的繼承和演變規律進行歸納和對比,對繪畫的筆法和風格進行觀察和分析,是相當重要的。紋飾固然具有時代標志,但器型、胎釉、色彩及器足等特征,同樣至關重要,不容偏廢。如果僅重紋飾圖案,忽視其他特征,往往會對器物的特殊情況只憑一時的偶合而忽視主流方面。所以,識別并熟記各代不同的造型,領悟其形狀和神韻,再倚以胎釉、紋飾、款識等特征,在鑒定中就可少走變路避免失誤,而收事半功倍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