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王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自然是這首著名詩句:
“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千年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真實如夢似幻,無從打撈,我們只能從歷史典籍中找到一星半點的記載。
從政治的角度上講,王莽篡漢的行為,無疑是一種不忠誠和背叛。但鮮為人知的是,在王莽14年新朝更迭的背后,去細究王莽這個充滿矛盾的人時,有一個字是怎么也避不過去的,那就是“儒”。
圖丨王莽畫像
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開始,儒家就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春秋時有“當世顯學,非儒即墨”的說法,經過數百年的爭鳴后,墨家已經逐漸淹沒在歷史的潮流中,儒家卻依然挺立在先民們的思想之中,經過短暫的秦朝,和漢初幾十年的發展后,在漢武帝時期終于徹底打敗其他學說,成為漢王朝明面上的官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代代儒家弟子為此奮斗了數百年,終于將儒家思想變成了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官學,按理說應該是功成名就,欣喜若狂了。可很快儒生們就發現,皇帝所謂的獨尊儒術,不過是一塊遮羞布,大漢王朝骨子里實行的,還是法家的嚴刑峻法。
圖丨漢代儒生
漢承秦制,這個王朝從來就沒有真心將儒家思想作為自己的施政綱領。反倒是篡漢的王莽,一心一意地要恢復春秋之中的先王之治。與其說王莽篡漢是一個權臣對君主的背叛,不如說是逐漸壯大的儒家學派,一次對王朝統治者的集體反抗!
歷史書上一個“篡”字,讓后世人印象中王莽的形象頓時倒塌,似乎他應該像是曹操一樣,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一類的人物,然而實際上,王莽只是個兩漢儒學思想熏陶下的非典型儒生。
說他是個儒生,是因為王莽師從當時有名的儒學經學家陳欽,而且其當政后的一切施政舉措,都帶著強烈的儒家色彩。說他非典型,是因為他出生外戚,并不是一個純正的書生,而且從其篡漢后的一系列行為來看,他也不是真心想達成儒家“致君堯舜上”的政治理想,儒學只是他用來穩固自己統治的手段而已。
漢武帝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與急于將儒學確定為官學的儒家“集大成者”董仲舒一拍即合,于是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董仲舒也投桃報李,主張“天人合一,君權天授”,這場政權與學說的交好,從一開始就透露出一股子市儈的感覺。
圖丨董仲舒主張“天人合一,君權天授”
但不管怎么說,經過幾十年朝廷推行,儒家學說不再是偏居在齊魯一隅的民間學說,而成了通行大漢王朝的官學。在短時間內,大量的儒學弟子從這些官學中學到孜孜以求的知識,然后準備按照“仁義禮智信”的基本原則,致君堯舜,撫境安民。可這個時候,他們卻忽然發現,大漢國占據高位的,依然是那些功勛貴族,甚至是外戚權臣,法家酷吏。
所謂的“獨尊儒術”,就真的只是“尊”而已,儒學被當成泥塑的菩薩一樣,高高的供起來,卻不允許參與實際政務。這豈能讓儒生滿足。儒家不同于道家,不是一門避世的學問,講究的是積極入世,既然朝堂不給儒生機會,那我們就自己爭取。這正是王莽以儒生身份篡漢的基礎所在。
我們常說兩千年的封建史,就是一部儒家的歷史。但實際上細讀史書就會發現,不是儒家改變了歷史,而是歷史改變了儒家。
從先秦到隋唐,一直到明清,這時候的儒家學說已經徹底淪為統治者的工具,其中雜糅了儒釋道等各家學說,以及統治者為了穩定政權而夾雜的各種私貨,跟孔孟最早提出的儒家思想,已經是大相徑庭了。
那么歷史上有沒有真的有一個朝代,是完全將儒家的思想,來當成自己的施政綱領的呢?還真有,那就是王莽篡漢后的“新”朝。
公元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他在儒生的支持下,完全按照孔夫子所說的,以上古的堯舜禹三代作為政治理想,重新建立井田制,推崇《周禮》,下至人民養生嫁娶,上至官室封國、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皆依周禮,等等一系列改革,完全是奔著致君堯舜上的目標去的,不說超越堯舜,至少保持跟堯舜一樣的制度。
圖丨王莽改制時期的貨幣
然而結果顯而易見,不提王莽自己朝令夕改,改革的步子太大,就單說這些制度本身,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其實是一種嚴重的倒退。春秋戰國幾百年戰火交織,才讓井田制退出歷史的舞臺,結果王莽又給拿回來了。
短短十五年,王莽就眾叛親離,最終身死國滅,只在歷史的潮流中激出來一個小小的水花。從整個王莽施政的過程來看,或者說從整個以儒家思想為施政綱領的歷史來看,其改革雖然具有儒家仁義愛人的人文情懷,但在當時的環境,甚至是幾千年以后的如今的時代下,依然只能說是一場不成熟的變革。儒家理想國的破滅,從一開始就潛藏著失敗的必然性。
在官學的加持下,儒學在漢朝迅速發展,直到王莽篡漢的失敗。這就好比有人一直說自己家里有個金礦,所有人都對此將信將疑,你只要不打開門,誰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樣,可一旦門被打開了,就只有兩種結果,要么有,要么沒有。
很顯然,王莽改革的失敗,也佐證了儒家所謂大同世界,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無法推行,至少是不成熟,這幾乎給正在迅猛發展的儒家經學以致命的打擊。諸子百家之中,很少有人能真的去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儒學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終于打敗其他學說,站在了金字塔的上層,而在這時,被王莽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儒家的最高目標是無法實現的。
圖丨儒家創始者孔子
不提其他學說的反擊,就儒學本身,也因此迅速分裂,被董仲舒勉強統和起來的各家學派都認為自己才是儒學的代言人,誰也無法說服誰。更甚于,由于儒家內部個人對儒學經義理解的不同,形成很多派別,這些派別以家族為核心,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互不來往。而這一行為,又加深的儒家學問的固化,甚至間接的促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門閥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
王莽改革的失敗,不僅搭上了他的性命,對于原生的儒家學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兩漢四百年,王莽篡漢在其中只有短短十五年的時間,從整個歷史長河來看,更是微不足道,但這件事對于我們中華文化的主體儒家文化的影響,可謂是意義深遠。
首先,儒家原教旨主義理想的破滅,迫使儒生們認清一個現實,那就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國不可能實現,儒家必須找到新的目標來建立凝聚力。此后歷朝歷代,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再到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后輩儒家弟子們不得不不斷改變儒家思想的行動目標,以期獲得認同感。
這就好比一個宗教最本初的教義被證明無法實現,那么為了維持宗教繼續存在下去,就必須不斷的強化各種信仰。
圖丨儒釋道的融合
其次,獨尊儒術所帶來的其他學說的強烈反撲,讓儒家弟子們認識到了在這個世界,吃獨食,或者單打獨斗是不行的,于是他們迅速的吸收其它學說的力量,與之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至形成最后儒釋道墨等諸家學說混合的怪胎。此時,儒即是墨,也是道,也是釋,再也難分彼此。
同時,儒家理想國實驗的失敗,讓后世的儒家思想很難像漢朝之前那樣,完全獨立于統治者而存在,作為一門入世的學問,儒家在往后的朝代里,與皇權打交道時,天然就喪失了一份獨立性,不得不妥協自己,以適應統治者的需求。
綜上,王莽篡漢改革對兩漢及以后儒家學說在古代中國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他證明了儒家理想國的不可實現性,至少在一定時期內的不可實現性;其次使儒家喪失了“唯一性”的行動綱領,后代儒家弟子不得不斷的去更新換代,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儒家自身的發展。
最后,儒家思想在經過一次與當權者的“親密”接觸后,逐漸喪失了一部分學術上的獨立性,不得不整合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并與之徹底融合。總之,王莽改制,是儒家原教旨注意和理想者的失敗,又是儒家文化自身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參考文獻:
《漢書》
《后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