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有一個纏人的孩子,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每次出門都會來一場離別的戲碼,孩子百般哭鬧,不要媽媽走!抱大腿,拽胳膊,像個樹懶一樣掛在身上不撒手!下班回家以后,更別想有自己的空間,一會兒讓媽媽給講故事,一會兒要媽媽一起玩玩具,就連上個廁所都要跟著,就是不會自己玩!
一、心理原因
纏人是一種依戀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當孩子與父母分開,孩子就會產生焦慮。焦慮的情緒非常大,讓孩子沒有辦法思考,跟媽媽只是短暫的分開這個事實。尤其是在孩子3歲之前,孩子是一個從共生狀態適應個體分離的過程。
二、外在原因
如果孩子表現得過分纏人,就證明孩子的獨立性比較差,缺乏自立和無法管理情緒都表現在孩子身上。這很可能是因為在孩子獨立意識的萌芽期,父母沒有進行正確引導,生活中可能對于孩子過于保護,走路怕孩子摔了,2歲前都總抱在懷里,讓孩子錯過腿部敏感期,阻礙了對外部世界的探索,久而久之越來越無法獨立,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不會自己玩,只能讓別人帶著玩。
什么叫情緒適應能力?個體對情緒進行積極調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個孩子能夠獨立玩耍是需要情緒適應能力做基礎的!也就是常說的情商,那獨立玩耍和情商又有什么關系?孩子本身是一個好奇心非常強大的生物,天生會玩,善于探索。但如果一個孩子無法自己玩耍,就會出現哭鬧、無聊的情緒,而且會把玩耍這件事都寄托在家長的刺激上!這時家長就要意識到這可能是情商低,自理能力差,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就要及時引導,以防阻礙孩子的發展!
一、給孩子建立強大的安全感
孩子還是嬰兒的時期,媽媽這個角色非常重要,要對寶寶的需求給予及時回應,給予寶寶愛撫。當嬰兒與媽媽建立了情感聯結,嬰兒就會建立出安全型的依戀模式。如果已經錯過了嬰兒時期,那么父母就要注意給孩子營造一個輕松安全的心理氛圍。作為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不是因為孩子表現乖或者聰明而愛孩子,愛才是孩子最強大的安全感。其次父母要情緒穩定,不要將負面情緒拋給孩子,態度溫和而堅定!
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2歲的孩子開始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識,這個時候父母正確引導,有助于讓孩子順利地從共生走到個體分離,孩子出現的焦慮不適的時間會更短。這個階段只要是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就要孩子自己做,2歲的孩子的運動能力、感官能力、認知能力都已經具備了學會自理的條件。
小女孩可能會模仿媽媽洗毛巾,小男孩可能模仿爸爸拎東西。這個時候培養,可以稱得上事半功倍的好時機,媽媽可以引導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刷牙,如何自己使用馬桶?如何洗澡?應該按時睡覺!在抓住兩歲時這個培養獨立能力的黃金期不僅能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從2歲開始,到5歲基本成型,父母要抓住這段時間。
很多家長私信我說,自己也知道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獨立!可是天天跟孩子說教,完全不起作用!如果是3歲前的孩子說教,基本是在浪費時間,此時孩子還沒有語言能力,對父母的道理可以說表面答應,實際沒聽懂。想要教育孩子,就要善用工具!《幼兒情商行為管理親子兒童繪本》30冊,用圖像給孩子講道理,引導行為,比父母磨破嘴皮子更好用。里面除了引導孩子基本的行為習慣,還有教孩子分享、相處、獨立等等的情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