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園子收到了很多媽媽有相似的焦慮和疑惑:
我們家妞妞一直都是很貼心也很乖的寶寶,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最近她變得非常急躁,動不動就發(fā)脾氣。早上,為了要親自剝蛋皮,妞妞又哭鬧起來。
于是讓她自己來剝,可是她看著自己剝得并沒有那么好,把雞蛋摳成了一塊一塊了,就著急起來,結果把蛋黃碎屑撒得滿地都是。忍不住生氣地批評了她,孩子居然就直接把面前的粥碗掃到了地上:“媽媽是壞人!不要媽媽!哇——”
也有不少家長可能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兩歲左右,孩子突然變得很執(zhí)拗,開始喜歡說“不”,時常違背大人的要求,甚至去做大人禁止做的事。
別緊張,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進入了心理學上所說的“第一反抗期”,俗語也叫“可怕的2歲”(terrible two)。
與一歲多的時候相比,此時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各方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他們開始表現(xiàn)出獨立的愿望,急于表現(xiàn)出“我能”,所以經(jīng)常會表現(xiàn)得很不聽話。而如果一味逼迫孩子繼續(xù)成為“乖孩子”,會嚴重影響到孩子日后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不想強迫孩子,也不希望孩子從此就這樣變成脾氣大王,我們就得先了解孩子的那點小心思。
“我可不是小孩子了!”
當我們還沉浸在寶貝小可愛的狀態(tài)時,他們其實已經(jīng)在不經(jīng)意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獨立愿望,他們非常希望自己的能力得以發(fā)揮,如果這個時候,我們還把他們當成小孩子來照顧,想要把愿望強加給他們,他們就會用壞脾氣來表達抗議。
“ 哎呀,我的想法怎么說不出來?”
這個時期有些孩子心里已經(jīng)很清楚了,但很多時候容易詞不達意,無法完整表達。當表達不出自己的需要、大人又不能理解時,孩子就很容易產(chǎn)生挫折感并發(fā)脾氣,通過發(fā)脾氣來緩解自己內心的懊惱與沮喪。
“難道不是以我為中心?”
2歲左右的孩子,還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認識這個世界的。他們以為自己知道的,別人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別人也不知道。
所以,他們弄不明白,為什么“孩子要這個”,媽媽卻給孩子“那個”呢?為什么爸爸媽媽們要規(guī)定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呢?于是,孩子在努力了解自我,探索世界的時候難免會受到挫折。
“不好意思,沒控制住……”
2歲左右的孩子,還無法發(fā)展出像成人一樣的控制力,也沒有學會應對挫折的多樣化方法和策略。所以在遇到挫折的第一時間,他們就只能大發(fā)脾氣。
其實在了解孩子的小心思之后,這個“可怕的2歲”(terrible two)也就沒那么可怕了。那針對孩子的小心思,我們具體可以怎么做呢?
01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
仔細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對孩子限制是不是很多呢?不能撕紙,不能拿水杯,不能弄臟衣服,不能到處跑……
當孩子感到他們完全沒有發(fā)言權或不能做決策時,當然會感到生氣,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在什么事情上必須堅守原則,而在什么情況下盡可能放手讓孩子探索。
02引導孩子合適的表達
當孩子發(fā)了脾氣之后,不要急著斥責他,多給孩子一些機會,也許他還沒有表達清楚。
了解孩子脾氣背后的真正含義,幫助孩子表達出他還沒能表達出來的情緒,對于緩解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必要。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被理解了,才能慢慢冷靜下來聽我們接下來的話。
同時平時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用語言,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勢。
我們還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給他們一些提示,比如:
當孩子表明意愿以后,父母可以用語言幫孩子把需求完整地說一遍:
03給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
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2-7歲的孩子,還處在前運算階段,沒有思維可逆性,大部分都是會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并不是道德問題,這是一個必經(jīng)的發(fā)展階段,這時一定要給孩子一定的理解,切不可隨意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
同時要多陪伴孩子,多關注孩子好的行為,表揚、鼓勵孩子好的行為,不要讓孩子為了得到你的注意而發(fā)脾氣。
無論如何,用擁抱和保證你無條件的愛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媽媽會和你在一起,雖然我不喜歡你怒氣沖沖的樣子,可是我依然愛你。”
安撫并表揚他現(xiàn)在又恢復平靜,讓孩子明白壞脾氣并不是場災難:“我們都有脾氣不好的時候。不過你看,孩子很快就好了。”
04身教比言傳更重要
其實,好好回想一下,也許正是我們在發(fā)脾氣的時候,讓孩子看在了眼里,也許正是在生活中的一些經(jīng)歷讓孩子意識到發(fā)脾氣的力量。于是,孩子也就拿起了“發(fā)脾氣”這一武器,要好好用一用。
如果我們自己因為一點小事就容易發(fā)怒,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很難學會控制自己的強烈情緒。做一個淡定和氣的家長,讓孩子感覺到平靜的力量,而不是動不動就用發(fā)脾氣來表達無助。
就像前面案例中的妞妞媽媽,如果在妞妞表現(xiàn)出想要自己剝雞蛋時,不是等妞妞哭了再給她,而是問問她:“妞妞覺得自己長大了,很想動手做事情對不對?”
如果在妞妞沒剝好雞蛋著急時,不是生氣批評,而是問問:“妞妞是因為沒能剝好雞蛋,心里著急是嗎?”
如果在妞妞難過時,不是發(fā)火,而是抱起妞妞和她臉貼著臉,對她說:“媽媽的妞妞想自己做事了,真好。別著急,多練習幾次你就能自己剝蛋殼了。媽媽教你,咱們慢慢來,好不?”也許效果會好很多。
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迎接自我意識的一個大飛躍,這樣,孩子能更好地順應自身的發(fā)展,更安全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他們從父母那里得到的示范,會幫助他們應對未來的世界。
叛逆期,并不可怕,它意味著成長和進步。讓我們坦然接受!
*本篇文章來源于育學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