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博元投資驟然成為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因為它很可能將成為新退市政策實施后因重大違法退市的第一股。而由這家上市公司命運所折射的,是整個資本市場的重要動向:未來會觸發退市的將不單單是財務指標,“因重大違法退市”也將成為震懾“不法者”的利器,博元投資的案例說明,只要觸碰這一底線,“判決”就將會在不遠的未來降臨。
博元投資作為首個典型,其背后有著多重意義:一是在執法層面,重大違法退市制度絕對不是“擺設”,而是所有上市公司不可逾越的“底線”,任何懷揣僥幸意圖逃脫監管的不法者最終均要面臨嚴格的制度懲戒;二是,執法部門對重大違法行為的追查、打擊效率已明顯提升;三是在立法層面,在“注冊制”的大背景下,退市指標體系更加趨于市場化、多元化,以此形成進退有序的資本市場良性秩序。
此前,證監會主席肖鋼在2015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法治導向,依法治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這是依法治市的基本內涵。
在退市制度的貫徹執行上,博元投資的案例正是上述監管邏輯的體現。首先,從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角度,最新的退市制度實施于2014年11月。據交易所要求,當時遭到立案調查的公司需定期披露調查進展等情況,而博元投資則作為典型被“點名批評”。但該消息發布后,博元投資股價雖有下挫,其所謂“殼價值”卻似乎并未貶值。不久后,公司還宣布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亦有投資者一度認為,借此亦可消除因重大違法退市的隱患。然而,違法行為一旦被查實,一旦達到了觸發退市標準,除非相關行為被糾正或者風險消除,公司還是無法通過“投機”逃脫退市制度的制裁。博元投資此次因重大違法面臨退市的警鐘敲響,無疑宣告了監管層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態度和打擊資本市場重大違法行為的決心。
其次,博元投資的案例折射的是明顯提升的監管執法效率。從新退市制度的實施,至上周五博元投資正式發布退市警示公告,時隔不到半年。同時,從2014年6月17日公司被廣東證監局立案調查至證監會于今年3月26日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時隔亦不到一年。
如果說遲到的公平將讓公平大打折扣,遲到的執法將使“重大違法退市”的震懾作用大大削減,也會降低市場各方對監管者的信心。肖鋼主席2013年在《求是》上發表的署名文章中也曾談到,現有的執法模式程序較長、效率較低,還不適應威懾違法行為的需要,還不能盡快回應市場和社會的關切。
但記者注意到,2014年以來,證監會在推進監管轉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隨著事前管制的放松和事中事后監管的加強,市場和監管的邊界更加清晰,回歸了依法監管的本位。這其中,圍繞“高效”這一監管執法的目標,監管層在依法合規、確保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行政審批、日常監管、稽查執法、行政處罰等各環節的工作效率。高效的監管,才能保障高效的市場。在公平、公開執法的前提下,提高對上市公司重大違法行為的查處效率,是執行退市制度的應有之義。
第三,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以及提升執法效率的基礎,在于建立一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退市制度。2014年11月中旬起實施的新退市制度,是對原有退市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一方面,其中加入了“主動退市”的情形,賦予上市公司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另一方面,在被動退市的條款中,在原有的財務指標之外,新的退市制度加入了“欺詐發行”或“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等兩項強制性指標。
將上述“重大違法”行為作為退市指標之所以必要,有其現實基礎。以往案例顯示,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手段調節財務指標以規避退市風險早已成為資本市場為患多年的“潛規則”,其中更不乏利用制度漏洞的財務造假行為。盡管這種手法“惡意性”極大,但由于缺乏相關條款的規制,諸多公司利用法規的不完善屢屢保殼成功,甚至發生利用退市制度“裹挾”股東的情況。由此,上市公司“戴帽”反而激發重組預期的非正常投資邏輯大行其道,市場上ST公司僵而不死、死而不退、熱炒ST使“劣幣驅逐良幣”等等不正常的現象也變得司空見慣。
如今,隨著新的退市制度體系的構建,上述制度漏洞將被進一步堵死。上市公司即使可以鋌而走險利用非法手段躲避財務指標上的退市紅線,但“重大違法”退市底線卻可將其所有的粉飾打回原形。而且,一旦這一條件被觸發,想要“逆轉”命運的時間更為緊迫,難度更大。更進一步的是,無論是看似平靜無波的普通公司,還是頻繁摘帽帶帽的績差專業戶,一旦發布了遭到立案稽查的消息,投資者勢必將謹慎、全面地評估介入此類公司可能產生的風險和支付的成本,客觀上,將會起到降低炒作熱度,引導資金價值投資的效果。
可以預見的是,在進一步完善并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前提下,當注冊制的東風吹來,大批具備投資價值的優質上市公司輸入,那些欺詐、造假、績差公司被清除,整個市場的“炒差”舊習將被改變。資本將向健康的、富有投資價值的公司流動,從而真正起到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
(責任編輯: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