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桂合劑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傷寒論》
條文匯參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23)
方藥組成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去節)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方義分析
本方為桂枝湯與麻黃湯各取1/3量,按1:1比例合方,或將兩方各三合煎液合并。兩方小劑組合,旨在使桂枝湯調和營衛而不留邪,麻黃湯解表發汗而不傷正。剛柔相濟,發散邪氣,扶助正氣,屬發汗輕劑。
煎服方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辨證要點
脈證:表證日久,證輕邪輕,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或伴面熱、身癢。
病機:表郁日久,邪輕證輕。
治法:辛溫解表,小發其汗。
臨證應用
多用于治療外感病、蕁麻疹、皮膚搔癢證、濕疹。以邪郁日久,證輕邪微,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為辨證要點。
醫案舉例
一、類瘧案
劉某,女,12歲。初春感受風寒邪氣,頭痛發熱,家人自購“平熱散”,服藥后汗出較多,隨后發熱消退。但第二天發熱惡寒如瘧疾之發作,上午一次,下午二次。脈浮略數,舌苔薄白而潤。究其原因,屬于發汗太過,在表之邪氣反而稽留不解,當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小汗之法治療。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5克,大棗3枚,麻黃3克,杏仁3克,炙甘草3克,一劑。藥后得微微汗出而解。(選自劉渡舟《經方臨證指南》)
二、感冒遷延案
曹某,男,22歲。2018年6月15日診:感冒斷續發作五十余天,自覺耳中堵塞,但聽覺無異常,偶有耳鳴,鼻塞,流黃稠涕,偶有咳嗽,痰少而黃,時有微發熱,微惡寒,汗少,舌淡胖苔薄黃齒痕,脈浮滑。辨為風寒外束,表郁日久,漸次化熱,治以辛涼透表,小發其汗,方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加味:麻黃6g,桂枝10g,生姜15g,大棗3枚,炙甘草10g,杏仁10g,桑葉15g,桔梗10g,薄荷15g,辛夷15g。5劑。
2018年6月24日復診:服藥后耳中堵塞好轉,耳鳴消失,鼻塞、咳嗽、發熱、惡寒均得愈,舌胖大水滑薄黃。處方:上方加細辛5g,白芷10g,繼服7劑善后。(編者王松治案)
作者: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