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2021.06.22
《老子》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損有益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這句話非常經典,就連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中,也借用了前半句“天之道,損有益而補不足”,作為絕世武功秘籍《九陰真經》的經文。
老子像
在老子看來,“天之道”,是對有余的加以減少,不足的加以補充,減少有余的,用來補充不足的,以保持均平調和的原則。
而“人之道”卻不是這樣,人世的行徑,是要剝奪不足的,而用來供奉有余的人。
這后一點(“人之道”),顯然是老子對當時社會觀察所得出的結論——
老子所處的時代,正面臨著政治與社會的大動蕩,統治階級生活奢靡,底層百姓難以為生,所以老子發出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的慨嘆,主張“人之道”應效法“天之道”,以有余補不足,實現社會的均平調和。
《老子》
老子對“人之道”的總結——“損不足以奉有余”,是由觀察社會而來;那么,對“天之道”的總結——“損有益而補不足”,又是怎么來的呢?
對此,有人認為,老子推崇守柔示弱之道,認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等等。
同樣的,“天之道,損有益而補不足”,也是這一思路;同時,這也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泛泛的體認和把握。
老子“貴柔”
不過,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了一批先秦竹簡,包括道家典籍三篇,分別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和《語叢四》(《說之道》)。
其中,和《老子》丙本合抄的《太一生水》篇中有云:“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這與“天之道,損有益而補不足”觀點相近。
其后還有一段話,為我們探討“損有益而補不足”這種“天之道”的來源,提供了一種視角——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于東南,其上(卑以柔。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括號中為原簡缺字,由學者校對補齊。)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
我們知道,對于華夏地理的形勢,古人有“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之說,也就是我國地勢整體來說是西北高,東南低。
對此,古人還傳說在上古時代,共工和顓頊爭奪帝位,共工怒觸不周山,撞斷了天柱,所以導致“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上述《太一生水》篇中的一段話,正與此有關——“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講的也正是“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或“天之道,損有益而補不足”。
這就是說,“天之道,損有益而補不足”,有可能來自對中國特殊地理形勢的觀察,這可能是老子得出這一結論的來源之一。
共工怒觸不周山
總之,在《老子》中,有不少對天地運行原理或具體法則的總結和體悟,它們往往來源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而講天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人們去效法。
再來看一個例子——
第八章“上善若水”,老子觀察并總結了水最顯著的特性: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潤萬物而不與相爭。
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像水一樣,“處眾人之所惡”,“善利萬物而不爭”!
完
微信登錄中...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