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
中國古代對貴族的教育,要求是很高的,一個合格的貴族要掌握“六藝”,所謂的六藝就是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這個明確的要求,是從公元前1046年開始,正是列入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之中的。
這六藝中的“御”,就是駕馭馬車,這絕對是一個技術活。駕車人的正規稱呼是御手,當時是一個很體面的工作。
特別是給高官駕車的馭手,那平時絕對有派。后來叫來叫去叫成了車夫,一下子把他們貶低到凡夫俗子之流,社會價值被大大的貶低了。
御手
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車手,后來都很有成就。
比如齊相晏子的馭手,他在替國相駕車時,坐在傘下,用鞭子鞭打車前的四匹馬,趾高氣昂,十分得意。( “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
后來因為自己很上進,被晏子推薦做了齊國的大夫。
還有就是著名的宦官趙高,他所擔任的中車府令,就是秦始皇的車馬隊長,相當于今天的警衛局長,他本人就是個御車的頂尖高手。他體魄高大強壯,騎術車技精湛,嫻熟于弓劍兵器,武藝也非同尋常。
平日里有專門的人給秦始皇駕馭馬車,但是關鍵時候,往往是趙高親自駕車到各地辦事。
古代對于馭手的技術要求,由于年代的久遠,資料比較匱乏,現代人一般不知道具體的規定了。
但是我們從有關秦始皇對馭手的要求,可以略見一斑。
射
根據秦制,一般的車馬駕御,車士至少要經過四年的艱苦訓練,四年的培訓后,如果還是不合格,那處罰極為嚴厲。教官要遭受懲處罰款,本人要服四年的勞役。
訓練馭手,要求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矯健,能夠追逐奔馬;身手靈活,能夠上下馳車;車技熟練,能夠駕車前后左右周旋;強壯有力,能夠在車上掌控旌旗;武藝高強,能夠引八石強弩,在馳騁中前后左右開弓。(《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李開元)
這是秦國對皇家車手的要求,但如果是給諸侯國重臣駕車的車手呢?相信也差不到哪里去。
既然是一個顯赫的工作,好多人必然以此為驕傲。
這些人平日里炫耀慣了,受到的恭維就多了。慢慢的就培養出了他們很強的自尊心。自尊心強的人,平日里最注重臉面了。如果在關鍵時刻你讓他的臉面受挫,不知會做出什么出格的舉動呢。
華元
春秋時期的宋國大夫華元,就經歷過這么一次“事故”,讓他終身難忘。
公元前606年春天,鄭國攻打宋國,宋文公派華元、樂呂帶兵抵御。
按照春秋時期的打仗規則,在兩軍到達戰場后,先要派遣使者到對方陣營去請戰。一方請戰,一方作答,雙方用客氣的外交辭令約定完交戰的地點、時間之后,就回去做準備了。
這次宋國和鄭國約定的是第二天上午辰時。
第二天就要開戰了,士兵們是要上戰場去賣命的,所以頭天晚上要吃頓好的,犒勞犒勞,這也是過去的通用做法。
宋國的主帥華元讓宰羊來犒賞軍士。
為何要宰羊,而不殺豬?
羊肉湯
大家知道“鮮”字是由“羊”和“魚”組成的,意思是說這兩種食物是天下最鮮美的美食了。
當時宋國地處中原一帶,沒有湖泊,所以魚不好搞,但是老百姓養羊的比較普遍,只要花錢買就可以買到。
這天晚上,以五十人一鍋的定量分配。羊肉燉好以后,每人一大碗,開始狂嚼大咽起來。
兵士們之所以分成許多兵種,他們的職責是不一樣的。馭手是駕馭馬車的,他所駕駛的戰車,必定要熟悉馬的習性才行。俗話說:“訓馬識馬性,養鳥知鳥音”。所以,自己戰車的戰馬,都是由馭手自己來負責的。
羊肉剛下鍋時,華元的馭手羊斟一看時間還早,就上馬圈喂馬去了。因為明天要打仗,戰馬沖刺時沒有勁可不行。所以普通的草料就不行了,羊斟今天特意在草料中拌了許多黃豆,讓馬明天跑起來好有沖勁。
壯行
等兩蘑菇三磨蹭把馬喂好,來到軍營,他一看,傻眼了。
原來就在他喂馬的一會功夫,不光是羊肉煮熟了,現在一大鍋羊肉連湯都沒有了!
看著愣怔的羊斟,有一個軍士手里拿著啃剩的羊蝎子,故意的使勁啃了幾口,把骨頭嚼得嘎嘎響。
華元一看羊斟來晚了,就吩咐道:“剛才分肉時,把你忘了。你湊合著吃兩張白面餅算了。”
竟然把我給忘了?華元不說此話還好,一說此話,引起羊斟強烈的逆反心理——好啊,吃肉時候把給我忘了,等明天打仗時你就知道我的重要了。
出擊
第二天辰時,宋和鄭國的軍士都列好了方陣,隨著戰鼓的咚咚聲,雙方開始交戰了。
鄭、宋兩軍的交戰戰況很激烈,坐在戰車上的華元不時的指揮宋軍的戰車來回穿插。
昨天晚上的羊肉湯起到了作用,戰斗已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再有兩個沖殺,眼看宋軍這邊即將旗開得勝。
猛然間,心懷怨恨的羊斟直接將戰馬抽了一鞭子,那主轅的戰馬一吃痛,“咴兒~咴兒~”是嘶鳴兩聲,揚開四蹄馱著戰車直接朝敵軍陣營沖去。
在戰車上正指揮作戰的華元一看,怒罵道:“混賬,那可是敵人的營帳,趕快停下來!”
不料在前面駕轅的羊斟卻抗命不遵,扭過頭冷笑著回答道:“昨天你們羊吃肉,是你做主,沒有我的份;今天的戰車往哪里跑可由我說了算!”
說完又是狠狠一鞭子。
華元在車上氣急敗壞,但車顛簸的很厲害,他夠不著羊斟,沒法收拾他。
這戰馬吃了黃豆,的確增加腳力,說話之間戰車已沖到敵軍的營賬前。就這樣華元做了鄭國的俘虜。
出賣
戰陣中的宋國將士,一看主帥做了俘虜,就像她了頂梁柱,轟然一下像潮水般的撤退,兵法上常說,兵敗如山倒,這一敗還哪能收得住,鄭軍乘勝追擊,宋軍大敗。
一清點戰果,鄭軍此仗大獲全勝。俘虜了主帥華元,殺死副帥樂呂,繳獲戰車四百六十輛,俘虜二百五十人,割下一百名宋軍陣亡士兵的耳朵。
華元當了俘虜,他也沒有受罪,春秋時期作戰都講君子作風,像華元這類高級將領,抓到手里那可就是財富呀。
后來經過商談,宋文公用一百輛戰車、四百匹毛色漂亮的良馬,從鄭國贖回了華元。
打了敗仗的華元后來擔任總監,監督宋國城墻的修筑。
他一到工地,就聽得筑城工人唱起了民歌:“睜著兩只大眼睛,挺著一個大肚子,被敵人打得丟盔卸甲逃回來;滿臉蓬松的大胡子,被敵人打得丟盔卸甲逃回來。”(“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左傳·宣公》)
華元心中憤恨,但無處發作。心里默默的念叨:“這就是一碗羊肉湯的代價呀!”
參考資料:
《左傳》春秋·左丘明
《史記》漢·司馬遷
《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李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