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
傳說中堯時的太姥娘娘在太姥山中發現了茶,并將茶的芽芯曬干用于救治麻疹,這便是白茶的最初雛形。
白茶是六大類茶中最先被制成的茶,古人在先秦時期就采取了“曬干或陰干”的方式對茶葉進行簡單加工,保存茶葉以備祭祀、治病、靜修、品飲等不時之需,其工藝類似于現代白茶,我們稱之為古白茶。
陸羽《茶經》所說的“永嘉縣東(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指的就是今天寧德福鼎的天姥山,所以福鼎被公認為是白茶的起源地。白茶自古就是茶中貴族,宋徽宗也是它的推崇者,他在《大觀茶論》中寫道:“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
白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璀璨明珠,茶中珍品,屬于輕微發酵茶,主產于福建省,寧德市的福鼎白茶稱為“北路白茶”,南平市的政和白茶稱為“南路白茶”,另有松溪、建陽一帶亦產。當地有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陽水仙白等優良茶樹品種,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制作白茶的上好原料。
白茶白在茸毛,色白是由加工而成,采摘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干并用文火烘干而成,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使成品茶外表滿披白毫,呈白色,故稱白茶。
不近人間煙火
明代《煮泉小品》有云:“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此即為白茶的上佳寫照,“生曬”就是現今生產的白茶制法,白茶是真正的“不近人間煙火”。白茶工藝簡單,采摘新鮮芽葉,經由萎凋、干燥兩道工序即可成茶,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這種簡單的工藝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葉中的天然活性物質,相較一般茶葉,保存了原始茶的更多營養成分。
白茶按采摘標準不同,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白毫銀針清明之前采摘純芽頭制作,干茶外形似針狀,根根飽滿,白毫覆被,銀裝素裹。沖泡后芽芽挺立,令人賞心悅目,白毫銀針素有“茶中美女”之美稱。
清明到谷雨之間,采一芽兩葉制作,葉態伸展,毫心肥壯,色澤灰綠,毫色銀白,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花朵,沖泡后綠葉托著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白牡丹。
貢眉谷雨后采一芽二、三葉,要求含有嫩芽、壯芽,“貢”表示上品,其品質優于壽眉。
壽眉采用制白毫銀針“抽針”時剝下的單片葉制成,或白茶精制中的片茶按規格配制而成。
由于白茶的工藝上法自天然,沒有火功,未經揉捻的特點,茶汁不易浸出,本身就不是濃烈滋味的高香型,有淡淡的草木自然清香,鮮純清爽滋味和嫩香、毫香才是品鑒標準。
緊壓白茶是白茶散茶的再加工茶,在市面流行的基本呈餅狀,故俗稱其為白茶餅。新生產的白茶滋味清淡,湯色杏黃,而加工成白茶餅后,湯色變濃,滋味醇厚,而且隨著白茶餅儲存年份不同,出現不同的香味、口味與湯色。
緊壓白茶的優點還有易存儲,易攜帶,沖泡比較方便,而且經過實踐證明,陳放后的緊壓白茶滋味、口感湯色等不亞于散茶,因此,緊壓白茶很快被許多消費者接受和喜愛。
悠悠歲月瑰寶
白茶與生普洱一樣,具有后期儲存年份越久,茶味越是醇厚和香濃的特點。這是因為白茶中活性物質未經高溫殺青破壞,所以新制作的白茶必然會有青味,而在后期的陳放過程中可轉化。青味會褪去,茶多酚會繼續氧化甚至出現微生物參與氧化,這一系列的陳化過程給了白茶口感風格上更多的空間,同時也和普洱一樣,產生了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
前三年為首輪轉化期,隨著年歲增長,白茶活性物質繼續轉化,到后期棗香、藥香不斷升華,黃酮(強抗氧化劑)含量也直線上升,最終造就陳年白茶解毒而不涼,甘柔而順滑的特質。只要耐心等待,就可品嘗到歲月帶來的變化。
白茶素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民間認為白茶,尤其是陳年白茶,具有清熱解毒、治療小兒麻疹、預防水土不服等功效。老白茶不僅具有保健價值,還具有商業價值,所以收藏老白茶成為很多人的投資方式,這幾年也被關注起來。
民國《太姥山全志》中就寫有:“綠雪芽,今呼為白毫,色香俱絕,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圣藥。運售外國,價與金埒。”
因為白茶的藥效好,可用作麻疹的退燒藥,所以不少下南洋的華人將白茶隨身攜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白茶都是作為特種茶出口到海外,與黃金同價,可見白毫銀針的珍貴程度。因其獨特風味和保健作用流傳到南洋一帶,至今在東南亞各國享有盛譽。白茶是茶葉里的瑰寶,藥效性能很好的茶之奇葩。白茶性寒涼,在原產地的百姓自古就有用白茶清熱解毒消炎,發汗祛濕、舒滯避暑、治牙疼、高燒、麻疹等雜疾。
歐美通過對白茶保健價值的研究,發現白茶具有抗癌、抗氧化、降低血脂、血糖、抑制細菌、病毒等功效,許多著名化妝品牌都出了白茶系列,連國際咖啡巨頭星巴克都出了白牡丹的袋泡茶。
曾出身寒門,曾千年孤獨,曾至尊無上,“銀裝素裹”的美姿,“清醇鮮爽”的湯味,創于遠古,盛于當世,它就是六大茶類中的奇葩——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