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16卷傳于后世。
迨到北宋,林億等人根據《金匱玉函要略方》等將《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整理成一書,名《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金匱”謂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訓和實錄之處,可見古人對此書重視程度)。
書中載方205首,但唯有一方被冠以“金匱”二字,它便是本文的主角金匱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原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腎氣丸,是書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方劑。由“干地黃八兩,薯蕷四兩,山茱萸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組成。
方中地黃為君,益精血,填骨髓;山茱萸補肝腎,澀精氣;薯蕷健脾氣,固腎精,謂之三補;
茯苓澤瀉利濕排濁,通調水道;丹皮降相火,謂之三瀉。配以少量桂枝附子,溫腎固陽,鼓舞腎氣,有陰中求陽之意。
由于配伍精當,臨床療效顯著,因此深受醫者喜愛。
現今有一款中成藥叫桂附地黃丸便是金匱腎氣丸的仿制品。
其中干地黃換成了熟地黃,桂枝換成了肉桂。
桂附地黃丸方
肉桂
20g
附子(制)
20g
熟地黃
160g
酒萸肉
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瀉
60g
在仲景時代還沒有熟地,出現熟地后普遍認為熟地比干地黃補腎,所以大多數人就改用熟地了;
當時肉桂和桂枝也沒有明確的區分,通稱為“桂枝”,后世認為肉桂補命門火的作用更強,就將方中桂枝代替為肉桂了。如此一變換,整個方子補益之力增強了許多,適用于腎陽虛損較重之人。
但熟地滋膩容易礙胃,肉桂也易助熱,臨證時應仔細把握。
那么現在藥店里賣的金匱腎氣丸究竟是不是《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呢?
看一下組成就知道——
藥
它是在仿制品桂附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了牛膝、車前子,變成了濟生腎氣丸。
濟生腎氣丸系嚴用和在金匱腎氣丸基礎上加味而成,首載于《濟生方》稱加味腎氣丸,后《張氏醫通》中引用謂濟生腎氣丸。
濟生腎氣丸組成:
熟地黃 160g 山茱萸 (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120g
澤瀉 60g 肉桂 20g 附子 (制)20g
牛膝 40g 車前子 40g
雖然沒有純正金匱腎氣丸的成品了,但是童鞋們需要使用時可以自己動手煎煮湯劑,小編親試,補益效果很明顯。但是,補藥雖好,切莫忘記辯證施治。
在中醫藥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曲折,難免有差錯與誤會。仔細鉆研經典,勤思善辨,勇于質疑,才能得到其中的精髓。
小編與你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編輯:王昭正
責編:王宗雪
美編:郭昊宇